近日,在山東聊城,當過15年護士的盧靜在餐館對鄰座被食物卡喉的高中生緊急施救,助其脱險,榮獲獎狀和5000元獎金,全網勸盧靜收下獎金:是你應得的,女俠好樣的!
這一幕似曾相識——
前不久,廣東惠州快遞小哥黎志偉為被追砍的陌生小女孩擋刀,事後獲得快遞公司“見義勇為獎”5萬元;
司機孫剛在遼寧新民街頭一路鳴笛,將燒成火團的大貨車開出鬧市區,自己苦心買回的車卻燒成了空架,網友要眾籌給他買新車,後來孫剛又獲贈一輛嶄新的解放J7卡車;
深圳餐館一位店員提醒女顧客水杯遭同行熟人下藥,“教科書式營救女生”,後獲得商場3000元獎勵。
這幾則“凡人英雄”的新聞,除了有路見不平、人命關天時刻挺身而出、捨命相助的英雄,還有好人得到好報、善舉得到物質獎勵的“續集”,讓很多網友直呼“英雄的故事有了完美結局”“引起極度舒適”。甚至還有網友留言“除了公司之外,應該再獎勵一筆社會見義勇為獎金”。
網友樂見英雄受到獎勵,這個“續集”,更是錦上添花。當一個社會樂於為見義勇為的義舉“埋單”時,全社會都將成為受益者。此番網友勸施救“女俠”收下獎金,也是社會風尚良好的風向標,反映了崇尚英雄、尊重英雄的價值共識和正能量的社會心理。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記載了兩樁2000多年前的義舉:孔子的學生子貢路遇在異國他鄉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自掏腰包為同胞交了贖金,卻沒按魯國法律到國庫“報銷”;孔子另一學生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被救者送牛以謝救命之恩,子路收下了。
對於子貢的“有功不受祿”,孔子搖頭: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而對於子路的“有功而受祿”,孔子點頭:魯人必拯溺者矣。
何故?孔子認為,接受物質獎勵無損於善心和義舉,但得不到報償,善心和義舉就會隱匿、消失了。
還記得當年“老人摔倒不敢扶”的無奈與心酸嗎?幾樁好心扶助老人卻被訛詐的事例,能讓大家陷入“希望自家老人摔倒被人扶,自己遇到老人摔倒卻不敢扶”的集體困境。
見義勇為、樂於助人成了“幹不起”的事,冷漠、自保的社會風氣就會悄然滋生。最終,全社會都是輸家。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紛紛設立“見義勇為”獎,高規格表彰道德模範、“感動人物”並講好他們的故事,廣泛發掘、嘉獎“城市好人”“最美農民”……
一系列讓德者有所得、讓好人有好報的舉措,回報了這些人,鼓舞了一羣人,更暖了所有人“性本善”的心。
細品,見義勇為和孝老愛親、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諸多美德相比,往往多了幾分危險的意味,畢竟“路見不平”須得拔“刀”相助,普通人在危難時刻的英勇、捨己為人也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風險不是物質獎勵所能代償的。這些凡人英雄得到物質獎勵,更多凝結的是我們的敬意、感動與感激。
見義勇為、守望相助的社會風氣,也有助於涵養更多好的社會風尚,降低社會成本,甚至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那句歌詞説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