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文丨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丨周繼鳳,編輯丨魏佳
新的敵人殺過來了,攻勢還很猛:
2021年上海車展媒體日前夕,奔馳EQ品牌之夜上,奔馳一口氣發佈了數款車型,包括EQS、EQA、EQB三款電動車。其中最值得關注的當屬EQS,EQS相當於是奔馳真正基於純電平台EVA開發的首款車型。
車展上,寶馬同樣祭出自己大殺器——純電SUV 寶馬iX,續航600公里。除此之外,寶馬全新電動轎車i4概念車提前三個月亮相。奧迪則在國內上線了兩款電動車——e-tron Sportback(進口)和一汽-大眾奧迪e-tron國產純電動車型,售價區間為54.68-71.88萬元……
沒錯,燃油車的頂尖選手BBA進場搶奪特斯拉們的地盤了。
所謂BBA,即奔馳、寶馬、奧迪這三個豪華汽車的品牌首字母的縮寫。在中國豪華車品牌市場,奔馳、寶馬、奧迪“三分天下”,霸佔市場,讓敵人無路可走。
這麼些年,電動車領域,上演了各種精彩紛呈的劇情,比如“今日你對我愛答不理,明日我讓你高攀不起”的逆襲故事(説的就是特斯拉),比如傻小子變賣身家苦練“神功”終成“大俠”(説的就是造車三傻),比如燒光了66億的驚天騙局(説的就是賽麟),現在最期待的劇目是傳統車企吊打造車新貴特斯拉。
如今,連傳統車企的最王牌選手都已經親自下場迎戰了,但最終戰局如何,還不好説。畢竟前幾年BBA們下場試水推出去的一些產品,銷量都非常地不能打。
不過唯一確定的是,汽車電氣化的道路是大勢所趨,不少國家都已經推出了禁止燃油車售賣的日程表,倒計時已經開啓。
BBA們立下了軍令狀,寶馬拋出豪言壯語:10年賣出1000萬輛純電動車,其掌舵人齊普策喊話:傳統車企來了……特斯拉多年來在電動汽車銷售上的主導地位可能很快就會結束。
2021年,算是BBA在純電領域集中亮相的大年。戰爭,已經打響了。
都是什麼路數?這三家巨頭在車企都是什麼地位和實力?
一個數據是,憑藉強大的產品矩陣和品牌影響力,BBA幾乎瓜分了國內豪華車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我們再從橫向對比來看,對比BBA三家在2020年的營收,奔馳母公司最吸金,營收高達1543億歐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騰訊在2020年的營收也不過4820.64億人民幣,換算成歐元也就是615.99億歐元。戴姆勒公司一年的收入,相當於兩個半騰訊。
即便是新能源一哥特斯拉,在這三家巨頭面前,也是小弟。寶馬一家的營收就是特斯拉的3.79倍。特斯拉拼了命,一年也就交付了寶馬五分之一的銷量。至於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不好意思,無論是營收還是交付量只能算是人家一個零頭。
來源 / 公司財報
橫看豎看,無論是銷量還是財務數據還是品牌影響力,這三家都吊打其他品牌。那你要説,這樣站在汽車市場食物鏈頂端的巨頭,轉型做新能源,豈不是碾壓?但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
在2021年之前,三家德國車企都推出過一款純電車型,奧迪有e-tron,奔馳有EQC,寶馬有iX3。但是從銷量上看,相當一言難盡。
奔馳預計2019年全球銷售2.5萬輛EQC,實際只賣出了大約7000輛,2020年的目標是5萬輛,實際只賣出了大約2萬輛;寶馬iX3去年才開始量產,並且由中國銷往全球,目前的戰況是,國內月銷不過幾百台,今年年初靠着降價才實現了月銷千台“好成績”;奧迪e-tron算是相對能打的, 2020年在全球售出了4.7萬輛。
説實話,其實這三家邁入新能源領域非常早。2007年,特斯拉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寶馬就確定了“Project i”項目,準備量產新能源汽車,2013年就推出了純電動車i3。
奔馳則在2009年時與特斯拉進行了合作,特斯拉準備為奔馳打造第一代電動汽車Smart和為B級奔馳提供動力系統;同年,奧迪也在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亮相了旗下的首款純電動轎跑e-tron。
無奈的是,三家戰略上搖擺不定,不走腎也不走心,一度擱置了計劃,比如奧迪在發佈e-tron的九年後才正式量產,比如寶馬i3一開始銷量不盡如人意,隨後寶馬就暫停了電動車的研發,直到2017年才重啓相關計劃。
有時候歷史的進程就是這麼有意思,如果當時BBA三巨頭沉下心來敢於自我革命,後續也就沒特斯拉什麼事兒了。
但是到了2021年,這三家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3月18日,在2021年財報發佈會上,寶馬公佈了自己的三步走戰略:
到2023年,寶馬將在約90%的細分市場提供至少一款純電動車型;
到2025年,寶馬純電動車型的銷量每年將同比增長50%以上;
到2030年,純電動車型將至少佔全球總銷量的50%。
奔馳這邊相對保守一些,但是也計劃於2030年,讓電動車型佔新車銷量一半以上份額。這裏劃個重點,“電動車型佔新車銷量一半以上份額”中的電動車,既包括純電也包括混動,相當於在電氣化的道路上,給自己留了一些退路,沒説得那麼滿。
奧迪倒是相對激進一些,奧迪首席執行官杜斯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奧迪將不再開發新的內燃機,但他們將對現有的內燃機進行改進,並全力投入到電氣化技術的研發中。
至此,豪華車市場三巨頭的電氣化行進路徑都清晰了起來——堅決擁抱電氣化,並且給出了具體的時間表。
不堅決也不行了,畢竟嚴苛的政策擺在了面前。
號稱“史上最嚴”的歐盟碳排放法規已開始實施:2020年,車企在歐洲銷售的95%的新車平均碳排放量不得高於95g/km,遠低於日本要求的122g和中國的117g;到2021年,車企在歐洲銷售的所有車輛平均碳排放量不得高於95g/km。
而且,自2015年以來,歐盟的一些國家已經宣佈了停售燃油車的計劃。比如,挪威要求,到2025年,境內出售的所有新車都是電動車,法國和英國也宣佈到2040年前徹底禁售燃油車。
如果不轉型,就只能等死。
而且,隨着特斯拉、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不斷量產,高端市場正在逐漸被瓜分。比如蔚來已經量產了10萬台,特斯拉的Model Y入華三個月,就已經月銷過萬。不少造車新勢力甚至開始“挑釁”,比如蔚來創始人李斌就曾喊話:“有BBA的地方就有蔚來。”
當然,更為要命的是,新能源車企的股價飛漲,甚至開始碾壓傳統車企。一年只賣出去將近50萬輛的特斯拉,在峯值的時候股價被拉到了全球第一大汽車集團豐田的三倍。即便是最近股價有所下滑,但特斯拉的市值依舊吊打BBA。大眾的市值則被銷量不及自己零頭的蔚來反超。
華爾街的投資者們,用腳投票指明瞭市場的方向——未來是屬於電動車的。當下,能不能拿出一個令投資者滿意的電氣化方案,從而穩定股價,成為了BBA們更為緊迫的任務。
市值排名截取自4月27日收盤 來源 / choice 製圖 / 深燃
敵人已經打上山頭,再不反攻就來不及了。相比於過去十年慢吞吞的節奏,2021年,BBA三家已經開始排兵佈陣,一口氣發佈了多款車型,攻勢頗猛。
能賣得出去嗎?儘管口號很猛,下的力氣也很大,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BBA的電動車能賣得出去嗎?
BBA倒是自信滿滿。一個例子是,面對市場的質疑,奧迪設計師曾如此強調:“我們不想把奧迪e-tron變成基因突變的產物。”在奧迪看來,e-tron首先應該是一台奧迪車,其次才是一台純電動汽車。
這也就意味着,BBA們至少是這麼想的:大家先認的是BBA的品牌,然後再看是不是電動車。
但從現實的反饋來看,儘管BBA在燃油車界所向披靡,到了新能源這塊,並沒能掀起風浪。
橫向對比一下,其實你就能明白為什麼這些電動車都不是很能打了。
來源 / 公司官網、媒體報道
不難看出,這些BBA的電動車完全具備了豪華車品牌的特性——都貴得咋舌,基本上均價都在50萬左右。但是在電動車的性能方面,比如説智能化程度卻很一般,續航里程都沒超過500km,不能實現空中升級OTA( 即遠程下載軟件更新包對自身系統進行升級)。
對比來説,即便是以高端、高價著稱的蔚來,在BBA面前都可以稱作是“便宜”且性價比高。而且,你很容易就能找到這幾款電動車的燃油車版。EQC外觀與GLC相似度頗高,e-tron則神似Q8,iX3更是與寶馬X3外形幾乎一致。
既然有了相似的燃油車,而且在智能化等駕駛感受上並沒能帶來全新的體驗,消費者為什麼要買單?有時候,連自己人都開始吐槽起來。比如戴姆勒股東英格·斯佩奇(Inge Speich)就曾在股東會上吐槽——奔馳EQC“太晚了!太貴了!太無聊了!”
一位接近奔馳的業內人士王明向深燃表示:目前BBA銷售的一些電動產品還是基於燃油車的電動改進版本,為了縮短設計的時間,油改電是第一步,推出的一些電動產品其實完成度不夠好。等迭代到第二代第三代之後,會逐步進化為全新平台的電動設計。
歸根結底,“大象轉身很難,之前都是在燃油車架構上去做油改電,不是單獨為了純電而去開發新的整車架構,有很多約束,比方説電池包的佈置空間非常有限。”汽車電子工程師曹書峯指出。
沒錯,一個要命的問題是,目前BBA出的這些所謂純電車型,其實也並不是單純的純電電動車。事實上,在電氣化的道路上有兩種路徑,一種路徑是,直接打造純電平台,另一種是在燃油車平台上改造電動車。
很明顯的是,BBA們集體選擇的是油改電。油改電的好處是成本低,但更多的問題在於,由於不是在純電平台上生產,所以生產出來的電動車性能、智能化上與純電平台上生產的純電電動車有不少差距。
但是油改電的產品,不會馬上暫停,還會再賣幾年。比如寶馬就坦言在實現三步走計劃中,第一步,9成車型都是“油改電”,畢竟他們的純電平台到2025年之後才能投產;而奧迪基於大眾MEB平台打造的新車Q4 e-tron將在今年上市,更高性能的PPE平台要等到2024年;奔馳大型純電動EVA平台車型同樣在今年量產,但是更廣泛市場的緊湊及中型純電動MMA平台到2025年推出……
在這些純電平台真正投產之前,BBA們面對兇猛的市場競爭,主要推出來的競爭產品都是油改電,包括上面所説的在2021年佈局的多款車型。
另一方面,BBA們顯然也沒有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當下在電動車市場中,儘管純電也就是EV其實算是大勢所趨,但是BBA們完全沒有放棄混插即PHEV,甚至還在有序地推動混插發展。比如前面提到的,奔馳計劃到2030年電動車型佔新車銷量一半以上份額,其中既包括純電也包括混動。
寶馬則已經推出了5系、X1以及X5的插電混動車型。今年前2個月,5系插電混動版本在中國區上險數遠高於純電動寶馬iX3。奧迪正在不斷擴大其PHEV車型陣容,將在今年內增加到奧迪一半的內燃機車型中。
還是那句話,大象難轉身,船大難掉頭,似乎循序漸進的改良是它們唯一的選擇。
能碾壓特斯拉嗎?更多人的疑惑是,BBA進場會不會碾壓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
從過去的戰況來看,顯然不能。但是當時BBA頭腦不清醒,更多的精力還在燃油車市場。
如今BBA以十成功力,去死磕新能源的時候,戰局會如何?畢竟BBA有百年的造車歷史,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及品牌優勢。
目前市場上的爭議聲音不斷。一派認為,BBA百年來的實力和聲望,真正發力足夠碾壓特斯拉。一派則認為,在轉型的道路上,所有車企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BBA並沒有多少優勢,還失去了先發的先機。
在王明看來,BBA做電動車的優勢在於,“老牌外企,質量和安全性肯定是沒問題的,還有品牌影響力,當然設計也不差。”
而對於國產的奧迪e-tron,一位電氣工程師在知乎上是這麼評價的:兩家企業(奧迪和特斯拉)在產品開發模式,考慮問題的權重還有對於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的認知不同,在很多地方有差異(奧迪重安全、特斯拉則重性能)。
你不難看出上述兩者觀點的一些重合度,沒錯,BBA更注重安全以及設計。按照曹書峯的總結來看就是:“BBA短處是在汽車快速變革的智能化時代卻轉型緩慢,還沉浸在上一個時代的操控、舒適和做工上面,長處是他們對供應商的把控能力,也就是產品的質量管控做得比特斯拉好。”
汽車分析師張翔也指出,BBA在底盤、車身的動力系統、整車設計等等幾個方面都有很強的實力,這是它的優勢。但是BBA在智能化領域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現在要去追趕特斯拉,一時半會兒還追不上。
如今,車輪上的產業都奔着新四化(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發展。早年間,市場看特斯拉主要看“電動化”這個變量是否能持續撼動龐大古老的汽車產業,在這個視角下大部分玩家比較保守,認為挑戰巨頭太難了。但是後來,業內才逐漸意識到,比“電動化”更大的趨勢是“智能化”。
此前有分析師向深燃指出,智能汽車一旦成為智能終端,就如同手機一樣,用户所產生的所有數據、行為,都會發生在這個終端上,相當於,如今造車新勢力的比拼點以續航里程、電池技術為主,這些技術類似於手機廠商比拼的續航能力,從長期來看,電動車未來的重點還是在智能化。也就是自動輔助駕駛、FOTA整車升級、域控制器等。
來源 / Pexels
但是在智能化之外,BBA們更大的掣肘,如同前文提到的一樣——船大難掉頭。且不論因為組織間內部利益博弈,BBA把先發優勢拱手讓人之外,在造車的速度、邏輯上,BBA們的短板短期來看依舊明顯。
連王明自己都承認,新能源本身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比拼,但BBA們還是存在歷史包袱的。
王明解釋道,奔馳2016年開始就將“C.A.S.E”作為核心策略,即智能互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和電力驅動。相當於那個時候方向就定了。
“其實奔馳很早就明確了電動車開發計劃,也啓動的很早,但受內部研發週期的流程限制,新車推出還是速度會慢一些。”他説。
他這樣總結BBA和造車新勢力的差異,“BBA有自己的生態,如果做一款燃油車,從立項到量產都需要40個月。造車新勢力偏互聯網思維,能夠做到快速迭代。傳統車企肯定是沒有辦法做到這麼快的,它會先驗證充分,在後台實驗好久,再推向市場。其實類似於兩種生態模式。”
當然,對於BBA來説,最為自信的還是它的品牌,畢竟三巨頭站在燃油車的金字塔塔尖。如同前面奧迪所説的一樣,人們或許更想要一台BBA的車,然後才是電動車。
但是,吃品牌信仰老本的時代似乎過去了。曹書峯指出:“品牌優勢可能會有一點幫助,但不會像燃油車那麼明顯,畢竟,消費者已經願意接受新的品牌了。隨着90後、00後成為汽車消費主力,相較於70後、80後,他們更看重智能化、個性化,這一塊BBA還沒有在他們心中樹立起圖騰。”
如果依照造車新勢力的路線,最初的一兩款新車不為市場所接受,這家新勢力基本就可以告別歷史舞台了,但是對於擁有核心三電技術、強大資金支持的BBA來説,可能只是走了一點彎路,不影響全局。用王明的話來説:“現在還是一個藍海市場,格局未定,各家都還有機會。”
注: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