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秋老虎”來襲 小心這6種疾病纏上你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綜合

  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這段時間暑氣未消,空氣濕度變大,早晚温度走低,很容易誘發一些疾病。據瞭解,今年的末伏是從8月10日至20日,在此,中國經濟網生活頻道提醒,夏秋交替之際做好疾病預防。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付雲鵬/攝

  胃腸型感冒 

  胃腸型感冒是由腺病毒、杯狀病毒、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多合併細菌感染,發病主要是來自外部因素的刺激,天氣變化時發生最多。胃腸型感冒好發於夏秋之際,表現為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很像急性胃腸炎,但其與急性胃腸炎有着本質的區別。急性胃腸炎多為細菌感染,而胃腸型感冒服用抗生素無效,若合併細菌感染,也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生素。

  預防措施:多補充水分。氣温較高時,人體水分丟失較多,多飲水,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不飲用温度過低的冷藏飲品。當發生胃腸型感冒時,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因此飲食應保持清淡易消化;此外,臨牀實踐證實藿香正氣滴丸對胃腸型感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夏季防治胃腸感冒的良藥。

  肺炎 

  很多人認為呼吸系統疾病易發在冬季,但數據顯示,在“秋老虎”這種悶熱天氣裏,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高於全年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特別小心。季節交替,高温多雨的天氣使人免疫力低下,同時吹風扇、開空調,室內外温差大導致身體適應性差,是誘發呼吸道感染、導致肺炎的主要原因。

  預防措施: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加強户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老年人鍛鍊要量力而行,可以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活動。此外,老年人還可以在夏秋季用涼水洗臉,循序漸進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減少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慢性病發病。在飲食上,忌食油膩的東西,老年人要儘量戒煙,因為吸煙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腹瀉 

  夏秋交替,暑濕較重,容易引發腹瀉,很多人以為,秋季腹瀉是因為飲食不潔、不注重衞生等外界原因所引發的。中醫則認為,秋季腹瀉主要是由於夏季的暑濕長期停留於身體中而造成的,加上室內外温差大,又吃了寒涼食物,使得腹部處於內外冷熱夾擊狀態,因此引發腹痛、腹瀉。

  預防措施:立秋後,氣温仍持高,濕熱天氣,對於抵抗力較弱的人羣,在消暑的同時,要注意保護脾胃。減少冰鎮食物的攝入,以清淡、常温食物為主,多吃如冬瓜、蘿蔔、薏米等,特別注意要少吃冷飲,空調間與室外温度不宜相差過大、保證睡眠充足、提高身體抵抗力。

  面癱 

  早晚天氣變涼,風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現面部神經炎,即面癱病症。秋風又被稱為“邪風”、“賊風”,這一時間段如果過度吹風,常常會導致面部神經麻痹,嚴重時嘴歪眼斜。建議在“秋老虎”這段時間,一定要少吹涼風,讓身體自然降温。

  預防措施:夏秋之際面癱患者往往因過度貪涼後導致。尤其是在體力勞動或者户外運動以後,出汗較多過度貪涼所致。尤其是老人、兒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應特別注意避免環境温度劇烈變化。此外,還需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適當緩解壓力,在傍晚涼爽的時候運動。老年人可在晚上熱水足浴之後,自行按摩足底,也有助於增強身體的正氣,防止邪氣入侵。

  心腦血管 

  “秋老虎”這種悶熱、高温天氣,會使人體大量出汗,體內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發生血栓、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高温環境下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冠狀動脈收縮,增加了冠心病的發作風險。

  預防措施: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要按時按量吃藥,每天堅持測量血壓外,還要關注天氣變化。心血管病患者也要注意,秋季不適宜晨練,因為晨起時突然大幅度鍛鍊,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極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皰疹 

  秋伏時節,由於微生物滋生仍比較多,天氣又稍微轉涼,過敏性體質的人比較容易患上皮膚過敏等疾病。季節性單純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膚病,祖國醫學稱為熱瘡。中醫稱上火,好發於皮膚粘膜交界處,如咽、唇緣、眼瞼等部位。表現為密集成羣、針尖大小的水皰,破潰後形成淺潰瘍,有自覺瘙癢或灼熱感。病程在1周左右,大多在同一部位復發,部分與病毒性感冒伴發,這與秋季個人免疫力低下有關。

  預防措施:應堅持適當的户外活動或參加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歷御疾病的能力。感染是誘發本病的原因之一,應預防各種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在夏秋季節,寒暖交替,要適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口腔、鼻腔的炎症應積極給予治療。在飲食上,多吃蔬菜水果類、多喝水,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辣椒等,增強免疫力,避免感染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