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孫樂琪
大年初五清晨8時,韋曉豔摘下耳麥,揉了揉有些沉重的眼皮。這一夜,她傾聽了10個無處安放的故事,撫慰了10個素未謀面的求助者。這裏是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日夜守候。
“沒有人關心我,感覺自己是多餘的。”20時左右,韋曉豔接到一通來自初中學生的求助。電話裏,孩子哭訴着過年期間與哥哥、父母之間的矛盾。韋曉豔也是一位母親,青少年的“心事”她總是格外上心,電話那頭孩子的哭訴讓她感到心疼。
“我能感覺到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學習方面有上進心,在家裏也懂得體諒和理解。”請聽完來電者的訴説,她温柔地肯定着對方的努力和付出,使來電孩子漸漸停止了痛哭。
“你再回憶一下,上一次感受到關懷是什麼情形?”人在盛怒的情緒下,認知和判斷常是片面的。待來電者崩潰的情緒平復下來,韋曉豔循序漸進,引導對方回憶起被關心、被在乎的温暖回憶。不知不覺,通話時長已近一個小時。“道別”前,孩子的情緒已基本恢復如常,這讓韋曉豔鬆了一口氣。
時近午夜,韋曉豔接到一名女性來電者的求助電話,對方在過年期間與餐廳服務員發生了口角,進而被丈夫質疑“不明事理,不懂體諒別人”。這讓來電者陷入了深深的沮喪,“我不該發脾氣,我是不是一個糟糕的人?”通話過程中,來電者反覆自我懷疑,充滿內疚自責的情緒。
交談中韋曉豔瞭解到,來電者童年時期有着許多關於過年不愉快的回憶,因此這個時段她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只有心裏有他人的人,才會在意別人的想法和情緒。童年記憶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希望當您有所覺察時,能儘量脱離出來。”在韋曉豔的肯定中,來電者漸漸自信起來,不再鑽牛角尖。
晨光熹微,天色已明。不知不覺中,韋曉豔已連續守候了16個小時。“大多數時候,我們做的是心理‘急救’工作。正因為它緊急而重要,因此熱線的一端永遠有人守候。”韋曉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