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前不久,聽説小區遠近聞名的熊孩子成成變乖了,我感到非常驚奇,於是在小區的寶媽們上門取經時就隨着大流跟了去。

在成成媽媽的介紹下,我們參觀了懸掛在客廳牆壁上的“熊孩子自律神器”,具體來説就是一個表格,最左側一列是一些好的行為,例如,自己起牀穿衣服、獨立洗臉刷牙、獨立完成作業、和人主動問好、不説髒話、幫媽媽做家務等等;最上面一行是日期,下面的表格裏好行為做到了就打對勾、沒做到就打叉。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表格以一週為週期,對號達到多少個就獎勵孩子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或者是陪着孩子一起旅遊、玩遊戲等等。據成成媽媽説,表格自貼在牆上以後,效果非常突出,成成不僅變乖了,還主動要求在表格上添加一些好行為讓家長監督。

其他寶媽們非常感興趣,追問個不停,但我心中卻有一層隱憂,覺得成成的行為有點像“德西效應”。為了證實心中的猜測,我特意查了查“德西效應”的特徵,發現成成規範自己的行為並不是打心裏認同那些行為好,而是為了好行為背後的獎勵,這和心理學家德西提出的“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僅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是一樣的。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一、陷入“德西效應”的具體表現

1. 非常關心好行為背後的獎勵

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非常關心好行為背後的獎勵,會掐着指頭算還需要做多少好行為才能得到獎勵,然後刻意去做某些好行為。比如前面提到的成成,在他家參觀的時候我就發下他站在行為規範表格前面掰着指頭數數,然後每做一件好行為就要告訴他媽媽一聲,還催着他媽媽在表格上畫對號。

2. 沒有獎勵的行為就不做

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沒有獎勵的行為就不做,具體可以參考心理學上“德西效應”中那個著名的例子,老人嫌棄孩子們在他房子周圍打鬧喧譁影響休息,就讓孩子們比賽誰叫得響然後給於獎勵,當孩子們習慣了比叫聲得獎勵以後他就撤回了獎勵,再讓孩子們在他房子周圍大叫,孩子們都不肯了,老人由此得到了他想要的安靜。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3. 做什麼事兒都要和家長討要獎勵

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喜歡和大人討價還價,做什麼事情都要向大人討要獎勵。比如我家對門的明明,自從他家使用“熊孩子自律神器”以後,明明媽媽指使兒子做點什麼事兒明明都要向他媽媽討要獎勵,或者問他媽媽“這算不算好行為?可不可以添在表上打對號”等類似的話。

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習慣把好行為和獎勵劃等號,時間長了就會讓他形成一些很不好的觀念,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二、陷入“德西效應”有哪些危害

1. 一味追逐獎勵,失去學習成長的內在動力

學習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然而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卻只在意獎勵和有獎勵的行為,時間長了就會失去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動力。比如我同事家的孩子,特別不愛學習,同事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就和孩子約定“主動寫家庭作業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從那之後孩子到是主動寫作業了,但是作業卻錯漏百出,一點也不走心,而且除了作業外,課本和課外書那孩子是連翻都不翻一下的。

2. 把親情量化、物質化,親子關係淡薄

孩子習慣了做事情得獎勵之後,就會形成一個觀念: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量化、物質化。而家長給予孩子的獎勵除了錢、物之外,還包括一起玩耍、遊戲、旅遊等親子互動,這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知:親情也能量化、物化。時間長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淡薄。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3. 養成斤斤計較、無利不起早的性格

習慣了做事有獎勵後,就會計較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回報,養成市儈、無利不起早的性格。而家長們通常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和這樣的人做小夥伴的,近墨者黑,他們會怕自己的孩子受影響變歪;也怕這樣的朋友不能交心,無利可圖時會把你一腳踹開或落井下石。

陷入“德西效應”的孩子會特別計較回報,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單純的用“回報”來計較的,例如學習,主動學習和為了“獎勵”學習那絕對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們在發現孩子陷入“德西效應”陷阱以後,一定要把孩子從裏面拉出來。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三、家長應該如何消除“德西效應”的影響

1. 讓孩子明白“獎勵”不一定都是有形的、物質的

如果孩子已經將“好行為”和“獎勵”畫上了等號,就一定要告訴孩子“獎勵”不一定是有形的、物質的,也有可能是別人的一句謝謝、一聲誇獎。例如隔壁幼兒園的李老師,有一次她班上的學生做好事兒向她討要獎勵,她就當着別的孩子的面狠狠地誇獎了那個學生一番,還號召別的孩子向他學習,完後還特意告訴那個學生,這就是他做好事的“獎勵”。

2. 讓孩子明白“獎勵”不一定都是短期的、肉眼可見的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告訴孩子“獎勵”不一定都是短期的、肉眼可見的。比如我家,有一段時間也曾讓兒子用成績換“獎勵”,那段時間兒子除了課本以外,什麼課外書也不讀,興趣、愛好也都放棄了,發現了這個之後我就趕緊終止了這項措施,還用兒子最喜歡的動畫人物舉例告訴孩子某件事的“獎勵”不一定都是短期的。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3. 以身作則將“好行為”和“獎勵”區分開

發現孩子陷入“德西效應”之後,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將“好行為”和“獎勵”區分開。比如我的一個閨蜜,發現兒子陷入“德西效應”陷阱之後,很少做家務的她就親身上陣做了一段時間家庭主婦,然後告訴兒子她做家務不是為了得到獎勵,而是為了親情、為了讓家人吃得飽、穿得好、住得舒服,從那之後閨蜜兒子幫家人幹活就很少討要獎勵了。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乍一看效果挺好,但是深究起來就會發現它的危害也不小,只是這種危害隱蔽性非常強,不像“棍棒教育”的危害那麼直觀。“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危害的主要是孩子的精神,而精神危害比肉體傷害的嚴重程度更上一層樓,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警惕,避免孩子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3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行為自律神器”?家長要慎用,小心陷入“德西效應”陷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