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電車不一定省錢!盤點那些對電車的錯誤認知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以前一個月要2000多元汽油費,換了電車,一個月只要200多元充電費,每次充電費用20多元。而且電車維修保養費用極低,因為不用換機油。每一年在汽車上的支出少了很多。”這是出自一名純電車車主的親述。同時我也相信,類似的描述不但出現在車主身上,在車企的營銷以及銷售的推銷術語中也能常常看到。

更甚至,在部分鍵盤車神的手下,也時常會出現類似的説法。久而久之,純電車型成本低的説法就逐漸深入人心。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除了這一種説法以外,我們對純電車型又有哪些錯誤認知呢?今天,我們不妨來一起探討一下。

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妨舉例説明。以一輛電池容量60kWh,平均百公里電耗15kWh的車型為例,其每400km就會耗盡電量,需要重新充電。已知充電峯價為0.641元/kWh,谷價為0.331kWh,問:這輛車每百公里需要多少電費?答案為:峯價時需9.255元;谷價時需4.96元。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峯價時、還是谷價時,純電車型的確有着較低的百公里通勤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這裏還有一個隱藏條件——家裏有私人充電樁。而如果自家沒有充電樁,需要到外面的公用充電樁充電時,價格就會發生變化。首先是電費會更貴,其次是可能會有一定的服務費產生,更誇張的甚至還會收取一定的停車費用。

目前來説,公共充電樁的總價大致在1.8~2.0元/kWh的區間,晚上則會下降到1.4元左右。以白天為例,在沒有停車費的前提下,上述計算中的百公里電費會升級為27元~30元,這個使用成本接近於一輛百公里油耗為4~5L的燃油車型。而一旦產生了停車費用,或者車主經常跑長途,費用將進一步提高,與很多低油耗的燃油車型相當了。

綜上所述,純電車型出行省錢嗎?答案是未必,而是見仁見智。要想純電車型出行省錢,需要滿足家裏有充電樁且不經常跑長途兩個前提,否則就是和燃油車相當了。

從字面上看,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錯,但細究之下卻並非如此。首先是保養問題,純電車型由於不用加機油,因此在保養費用上可以少幾百塊,往往100元出頭就能解決。因此,純電車型確實在保養上比之燃油車型有着明顯優勢。

換電池也是同理,一塊動力電池往往佔據了車輛購置費用的30%乃至更多,因此一旦需要更換,確實會很“要命”,但這一切的前提是——真的需要更換。首先我們要明確,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和手機是類似的,真正影響它續航的並非時間,而是循環次數!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什麼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手機續航能力明顯下降?以1年為例,一天一充計算,手機電池經歷了360次以上的循環;以2年為例,還是一天一充計算,手機經歷了720次以上的循環。相比之下,純電車型的動力電池在循環次數上要更有優勢,三元鋰電池的理論循環次數可達1500次以上,即便算上各種因素效果打折,800次以上也是輕輕鬆鬆。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計算,以一週一充、800次循環為例,一年會經歷53次左右的循環,要讓電池巡航出現明顯的衰減,需要15年以上!莫説是純電車型,即便是燃油車型,又有多少輛可以開到15年以上呢?

綜上所述,這個認知在字面上理解確實沒有問題,但是要結合實際,比如電池續航縮水這一點就要理性對待。而且,目前很多車企都出台了針對電池的相關政策,能確保電池在續航縮水以外出現問題也得到解決,因此大家不需要過多擔心。

“這車只有600km的續航,上高速還要打折扣,我現在完全不敢出遠門。”隨着技術的發展,如今很多純電車型的NEDC續航已經來到500km乃至600km,部分車型甚至達到了1000km,但即便如此,電車不能出遠門的説法依舊不絕於耳。這到底是事實還是謠傳?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一輛主流的燃油車,在一缸油的情況下能跑多遠呢?以一般緊湊型轎車為例,油箱容量大都在35L~45L,平均百公里油耗取7L,這種前提下計算其出行距離最遠可達640km左右。而一輛NEDC續航為500km的車型,其電池容量大都在60kWh,以平均百公里15kWh的水平計算,400km續航也不在話下。

的確,就對比來看,純電車型的理論續航確實不如燃油車型。但假如將兩者的位置交換呢?一輛400km續航的燃油車型,和一輛續航640km的純電車型,你會選擇哪一輛去遠行呢?我相信大部分依舊會選擇燃油車吧,所以你看,是自己“雙標”了嗎?與其這麼説,倒不如説,真正影響我們遠行的因素早就從續航轉向了充電。

即便是一輛續航只有400km的燃油車,也能夠在隨處可見的加油站充滿油,而且時間很可能只要短短的幾分鐘。相對的,即便是一輛640km續航的純電車型,也可能因為沒有充電樁而半路趴窩,更可能因為要等待太久而浪費了半天的時間。

綜上所述,其實只要提前做好規劃,如今的主流純電車型完全能夠滿足長途出行的需求。畢竟在長途出行時,勞逸結合尤為重要,疲勞駕駛堅決杜絕。因此,利用充電時間來進行充分的休息,反倒能讓出行更安全、更安逸。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