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1日電題:團結的花兒“漫”塞上
新華社記者張亮
“六盤山松柏一排排,回漢鄉親親手栽……”一首新編的西北民歌“花兒”“漫”上西海固的峻嶺山坳,“漫”在塞上江南的魚米稻田,唱出了寧夏720多萬各族兒女共享發展的幸福生活。
剛剛入秋,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一間牛棚內,回族村民羅貴正在忙着“搞直播”。只見他走進牛羣中,手機一會兒衝着這頭牛的牙口,一會兒拍下那頭牛的耳標。不一會,手機那一頭遠在吉林四平的買家就在直播間直接下了訂單。
“手機和信號都是5G的,現在我賣牛離不開它們。”羅貴説。而在5年前,他還是吵着鬧着要低保的貧困户。在產業補貼、無息貸款的扶持下,羅貴的肉牛養殖規模從5頭髮展到40多頭。2018年,當年收入40多萬元的羅貴在全鄉第一個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户。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2020年11月,寧夏曆史性告別了絕對貧困、區域性整體貧困。全區建檔立卡時的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脱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550元增加到了11450元。
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寧夏大力實施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動”,持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物質基礎。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近年來,寧夏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通過移民搬遷“插花”安置、棚户區改造、經適房分配等多種渠道積極打造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讓各族羣眾同村共莊,比鄰而居,和諧共生。
“在老家我們種慣了旱地,搬到這裏不會種水澆地。村裏的黨員王秀蘭帶着漢族鄰居幫我播種、淌水,很快,我也學會了怎麼種水澆地。”寧夏平羅縣高莊鄉回族移民馬虎説。在高莊鄉,共有213名像馬虎這樣的回族移民“插花”安置在遷入地,與當地漢族兄弟互相結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致富。10年來,平羅全縣累計通過“插花”方式安置移民9527人。
剛剛結束的開學第一課上,寧夏石嘴山市第十六小學六年級二班班主任高陽以“民族團結”為題,給全班40多名學生上了生動的一課。課上,高陽講述了著名的單家集夜話故事,用發生在寧夏的民族團結佳話,把民族團結的種子埋在了每一位同學的心裏。
在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這個多民族雜居的社區有1萬多人,其中將近一半是回、蒙、藏等少數民族居民。“我們格外重視構建和諧的民族關係。每年社區都會舉辦鄰居節,每逢端午、中秋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時,社區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吃月餅,拉家常。親,越走越親,情,越聚越濃。”金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麗萍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