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童書中出現自殺描寫橋段 教育專家:不迴避現實也不能美化自殺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6月12日,有微博網友曝出,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兒童讀物《裝在口袋裏的爸爸》有“美化自殺”橋段 。隨後,該出版社編輯回應稱,已經通知各渠道全面下架該書。

著名童書中出現自殺描寫橋段 教育專家:不迴避現實也不能美化自殺

網友質疑

據瞭解,涉及“美化自殺”片段在書籍145頁,其用四段詳細描寫了小孩的自殺心理和自殺過程,並在最後寫:我並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了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里。該博主稱,他讀三年級女兒問他死後會進入什麼隧道。

該書下架引發網友熱議,記者注意到,除了質疑書籍的聲音外,還有不少網友認為,孩子讀書時不會受此類橋段影響,下架此書是因噎廢食,把兒童置於真空中。就此爭議,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教育專家熊丙奇。

熊丙奇認為:“不能給學生一個偽善的世界,不能迴避現實的問題,但是對現實要有理性的解讀,不能把自殺也描繪得那麼美好,這就存在教育倫理問題了。”

此類童書爭議並非就此一例,此前,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兒童繪本,也曾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該繪本中,許多朋友參加小熊的生日會,吃蛋糕時卻有一位朋友不見了,餐桌上則多了只烤雞。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熊丙奇認為,童書充斥着“兒童不宜”的內容,顯然不利於學生價值觀的培養,以及人格、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追問的是,為何這些粗製濫造的童書能大行其道?怎麼杜絕兒童受到有毒童書的不良影響?

熊丙奇看來,“兒童不宜”童書的出現,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出版社沒有嚴格執行“三審制度”(編輯初審、主任編輯二審、總編終審),對內容進行審核把關。在近年來的出版市場上,存在出版社靠賣書號生存的“買賣書號”現象,有的圖書經銷商或者作者從出版社賣書號,出版社也不對圖書內容進行把關,就讓其出版。這在童書市場、教輔市場上頗為普遍。

其二,一些童書作者、出版機構盲目迎合市場需求,走獵奇路線。把低俗、暴力的內容作為吸引兒童讀者的賣點,放棄了作者和出版者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本來,這類讀物在理性的家長面前並沒有市場,但是,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在選擇童書時,卻缺乏判別力,以與其他家長攀比甚至“寧濫勿缺”的心態,在沒有細讀圖書內容的情況下就給孩子買童書,買了之後才發現童書有問題。

因此,熊丙奇建議,必須規範童書市場,加強對家長(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孩子的閲讀理解能力與識別力。比如有一些經典兒童讀物中,也有一些超出孩子識別能力的內容,有的孩子會模仿童書中的人物,做出瘋狂的事,發生嚴重的傷害後果,這就需要家長給孩子講解,進行適當的指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5 字。

轉載請註明: 著名童書中出現自殺描寫橋段 教育專家:不迴避現實也不能美化自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