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博沃思後台留言説,

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厲害了,經常可以把大人説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一出門就秒慫,啥事都謙讓,而且是毫無原則的謙讓,自己很是費解。

但其實“窩裏橫”、“出門慫”,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通病,讓許多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

那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裏就像一個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躥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發脾氣;

而在外頭,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縮縮,膽小怕事,活像只温吞軟弱的小綿羊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就來聊一聊。

01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是對“窩裏橫”的一句話總結。

具體來説,有這樣幾個原因。

1、窩裏橫的背後,是恃寵而“驕”

這尤其針對家庭“小霸王”,這類孩子要是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對誰都“霸道”,而是會“看人下菜碟”。

美國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是一個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直到五年級時才進學校讀書。

第一天上學,同學們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用球打他,喊他“醜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辮子。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奧吉沒有反抗,甚至一句辯駁也沒有。

可一回到家,奧吉就怒氣衝衝地闖進姐姐房間,找到梳妝枱抽屜裏的剪刀剪掉自己的辮子。

姐姐關心地問他情況,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摔了下門跑出去了。

從來奧吉對老師和同學都彬彬有禮,以為好朋友欺騙了他,他十分痛苦,卻仍然沉默忍讓。

而奧吉在家裏不是這樣的,他會衝父母發脾氣,衝姐姐大喊:“給我出去!”

不止奧吉,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窩裏橫,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家人都寵愛着自己。

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無條件的讓步,這本質上會有一種“恃寵而驕”的味道。

孩子雖小,但潛意識裏有對風險的判斷,這種判斷決定了他在什麼場合採取什麼態度。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還有的孩子心裏也知道自己發脾氣是不對的,他之所以在家裏肆無忌憚;

是因為他確信家人會接納、包容他,他這麼做並無風險,也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很經常的,在外壓抑的情緒或者受到的氣,就會反過來在家裏更加頤指氣使。

孩子的表現是天性流露,也是情緒釋放,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他習慣了以自我為核心,面對家人一味地任性、蠻橫,不管不顧地鬧脾氣,

總是把在外面被壓抑的情緒發泄到親近的人身上,顯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歸其原因,是父母的寵愛。越是無原則嬌慣孩子的家庭,這種情況越會變本加厲。

父母的寵溺、縱容與妥協,很容易變成滋生“窩裏橫”的土壤。

2、社交能力弱

大家仔細回想,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到2歲左右,都是更加習慣和大人互動的;

尤其是熟悉的養護人,之後才會慢慢開始對其他小朋友感興趣。

心理學家有個解釋是説,這是一種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

相對於其他孩子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反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

比如,孩子去拿成人正在玩的玩具,大概率成人就會給孩子,甚至還會陪着孩子一起玩。

但孩子如果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基本上就會出現不肯給、起衝突等各種不確定性。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但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社交能力增強了,他們就不再害怕同齡孩子社交的“不確定性”,相反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這是孩子心理空間的伸展,和大運動發展一樣,從走到跑跳,不斷地提高。

但如果你發現孩子3、4歲以後,似乎仍然只能在家和成人互動,出門就完全“不行”了,那麼就需要審視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家裏有個大版的“外面慫”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家裏人,尤其是孩子的媽媽,或者經常帶孩子的那個人,就是成人版的“家裏橫、外面慫”。

這一點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媽媽在外處處明理、不爭不搶、“老實人”一個。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但問題是,她並不是真的不在意,而那些“不舒服”回家後就會發泄在自己的隊友身上。

這種社交模式裏的“兩面派”,也會影響孩子。

讓他形成一個錯誤認知,誤以為社交互動就是應該這樣,家裏不需要客客氣氣,收斂脾性,但出門就要客客氣氣。

02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跟“窩裏橫、出門慫”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淘氣,用通俗説法就是“人來瘋”。

但其實,這兩種表現都是一種情緒上的訴求。

以前聽過一個解析:

孩子窩裏橫是由於對外界缺乏自信,

而人來瘋則是渴望來自外界的認同。

他感到沮喪、難過,又或者緊張、興奮……正因為有這些情緒的發生,引起孩子行為上的變化。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管理情緒。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1、制定明確規則,拒絕溺愛

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從孩子到成人,一直欺負妹妹蘇明玉,稍不順心直接上手揍她,可是他對外人,卻又是一副謙卑有禮的模樣。

大哥蘇明哲的表現則較為隱性,他文質彬彬,時刻以蘇家長子自居,但遇事時張皇失措,只會一口一個“失望”。

妹妹蘇明玉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蘇家的男人,都是窩裏橫!”

兩個哥哥之所以變成這樣,和蘇母的溺愛不無關係。

溺愛,造成規則的喪失,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想讓孩子正確地融入社會,首先要糾正他的錯誤認知,不偏寵、不放縱,讓他知道窩裏橫並不能解決問題。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2、培養孩子的抗挫力與社交能力

不久前,中國香港七歲女孩吳若彤反駁“中國病毒言論”火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鏡頭前,用流利的英文闡述對新冠病毒的見解。

她説野生動物全世界都有,沒人知道病毒的出處。

大家不應互相攻擊,而應該團結起來,因為防疫是地球上每個人的責任。

小小年紀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表述有力,被香港被媒體稱為“香港未來的希望”。

吳若彤家裏還有個弟弟,父母經常帶他們出去玩,參加各種活動,兩個孩子都長得陽光自信。

情緒與智力不同,除了天賦,後天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見過世面、眼界開闊的孩子,會有更好的抗挫能力與社交能力。

想修正孩子的“出門慫”,要多給他製造出門的機會,鼓勵孩子與人打招呼交朋友,進行社會活動,學着表達需求。

讓他在探索同伴關係的過程中構建自信。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3、父母以身作則,表裏如一

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學習情緒,並天生喜歡模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雙面人,在外面温文儒雅,對所有人和藹可親,而回到家中,就肆意釋放負面情緒,不尊重家人,惡言惡語。

這對孩子產生極為不好的影響,孩子有樣學樣,在外唯唯諾諾,在家為所欲為。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想要孩子表裏如一,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做情緒的主人。

那些埋怨孩子“窩裏橫、出門慫”的父母,不妨先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好我們自己該做的事,給孩子提供一個更理想的成長環境。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03尊重性格的差異性

最後,也是提醒大家,除了學習上面的引導方式,也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性。

因為其實社交互動並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都是在探索自己舒服的度。

孩子或許就只是比較慢熱,對這些事情也沒那麼在意,樂於分享罷了。

但如果家長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從第三方視角來看,也許孩子就是“慫”。

但這些該讓孩子知道的社交原則、換位思考,我們都需要儘早地告訴孩子。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方向在哪裏後,她才有了選擇的權利。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這裏也是提醒大家,孩子是個獨立的人,別總用我們的標準來評判他們的行為,不妨多和他們聊聊。

育兒,最本質的就是,提供“上路”的基本裝備,剩下的交給孩子自己去闖;

但時刻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目光永遠追隨,我們也永遠在這提供幫助。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63 字。

轉載請註明: 出門變慫包,在家小霸王,孩子竟然還有“雙面性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