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博沃思后台留言说,
孩子在家嘴皮子可厉害了,经常可以把大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可是一出门就秒怂,啥事都谦让,而且是毫无原则的谦让,自己很是费解。
但其实“窝里横”、“出门怂”,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通病,让许多家长都感到十分头疼。
那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在家里就像一个作威作福的小霸王,大呼小叫,上蹿下跳,父母一不如他的意就大发脾气;
而在外头,自家的孩子就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活像只温吞软弱的小绵羊?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聊一聊。
01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是对“窝里横”的一句话总结。
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原因。
1、窝里横的背后,是恃宠而“骄”
这尤其针对家庭“小霸王”,这类孩子要是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对谁都“霸道”,而是会“看人下菜碟”。
美国电影《奇迹男孩》中,奥吉是一个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直到五年级时才进学校读书。
第一天上学,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用球打他,喊他“丑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辫子。
奥吉没有反抗,甚至一句辩驳也没有。
可一回到家,奥吉就怒气冲冲地闯进姐姐房间,找到梳妆台抽屉里的剪刀剪掉自己的辫子。
姐姐关心地问他情况,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摔了下门跑出去了。
从来奥吉对老师和同学都彬彬有礼,以为好朋友欺骗了他,他十分痛苦,却仍然沉默忍让。
而奥吉在家里不是这样的,他会冲父母发脾气,冲姐姐大喊:“给我出去!”
不止奥吉,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窝里横,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家人都宠爱着自己。
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无条件的让步,这本质上会有一种“恃宠而骄”的味道。
孩子虽小,但潜意识里有对风险的判断,这种判断决定了他在什么场合采取什么态度。
还有的孩子心里也知道自己发脾气是不对的,他之所以在家里肆无忌惮;
是因为他确信家人会接纳、包容他,他这么做并无风险,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很经常的,在外压抑的情绪或者受到的气,就会反过来在家里更加颐指气使。
孩子的表现是天性流露,也是情绪释放,本来无可厚非,
但如果他习惯了以自我为核心,面对家人一味地任性、蛮横,不管不顾地闹脾气,
总是把在外面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到亲近的人身上,显然也不是一件好事。
归其原因,是父母的宠爱。越是无原则娇惯孩子的家庭,这种情况越会变本加厉。
父母的宠溺、纵容与妥协,很容易变成滋生“窝里横”的土壤。
2、社交能力弱
大家仔细回想,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到2岁左右,都是更加习惯和大人互动的;
尤其是熟悉的养护人,之后才会慢慢开始对其他小朋友感兴趣。
心理学家有个解释是说,这是一种低龄孩子的自保行为;
相对于其他孩子互动中的不确定,他们知道和成人互动的反馈基本上都是确定的。
比如,孩子去拿成人正在玩的玩具,大概率成人就会给孩子,甚至还会陪着孩子一起玩。
但孩子如果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基本上就会出现不肯给、起冲突等各种不确定性。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社交能力增强了,他们就不再害怕同龄孩子社交的“不确定性”,相反反而会享受这样的探险过程。
这是孩子心理空间的伸展,和大运动发展一样,从走到跑跳,不断地提高。
但如果你发现孩子3、4岁以后,似乎仍然只能在家和成人互动,出门就完全“不行”了,那么就需要审视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家里有个大版的“外面怂”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家里人,尤其是孩子的妈妈,或者经常带孩子的那个人,就是成人版的“家里横、外面怂”。
这一点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妈妈在外处处明理、不争不抢、“老实人”一个。
但问题是,她并不是真的不在意,而那些“不舒服”回家后就会发泄在自己的队友身上。
这种社交模式里的“两面派”,也会影响孩子。
让他形成一个错误认知,误以为社交互动就是应该这样,家里不需要客客气气,收敛脾性,但出门就要客客气气。
02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跟“窝里横、出门怂”截然相反的,是孩子在家乖巧、在外淘气,用通俗说法就是“人来疯”。
但其实,这两种表现都是一种情绪上的诉求。
以前听过一个解析:
孩子窝里横是由于对外界缺乏自信,
而人来疯则是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同。
他感到沮丧、难过,又或者紧张、兴奋……正因为有这些情绪的发生,引起孩子行为上的变化。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1、制定明确规则,拒绝溺爱
《都挺好》中的苏明成,从孩子到成人,一直欺负妹妹苏明玉,稍不顺心直接上手揍她,可是他对外人,却又是一副谦卑有礼的模样。
大哥苏明哲的表现则较为隐性,他文质彬彬,时刻以苏家长子自居,但遇事时张皇失措,只会一口一个“失望”。
妹妹苏明玉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苏家的男人,都是窝里横!”
两个哥哥之所以变成这样,和苏母的溺爱不无关系。
溺爱,造成规则的丧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想让孩子正确地融入社会,首先要纠正他的错误认知,不偏宠、不放纵,让他知道窝里横并不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与社交能力
不久前,中国香港七岁女孩吴若彤反驳“中国病毒言论”火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镜头前,用流利的英文阐述对新冠病毒的见解。
她说野生动物全世界都有,没人知道病毒的出处。
大家不应互相攻击,而应该团结起来,因为防疫是地球上每个人的责任。
小小年纪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述有力,被香港被媒体称为“香港未来的希望”。
吴若彤家里还有个弟弟,父母经常带他们出去玩,参加各种活动,两个孩子都长得阳光自信。
情绪与智力不同,除了天赋,后天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见过世面、眼界开阔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抗挫能力与社交能力。
想修正孩子的“出门怂”,要多给他制造出门的机会,鼓励孩子与人打招呼交朋友,进行社会活动,学着表达需求。
让他在探索同伴关系的过程中构建自信。
3、父母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孩子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并天生喜欢模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双面人,在外面温文儒雅,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而回到家中,就肆意释放负面情绪,不尊重家人,恶言恶语。
这对孩子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孩子有样学样,在外唯唯诺诺,在家为所欲为。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孩子表里如一,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的主人。
那些埋怨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父母,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我们自己该做的事,给孩子提供一个更理想的成长环境。
03尊重性格的差异性最后,也是提醒大家,除了学习上面的引导方式,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性。
因为其实社交互动并没有绝对标准,每个人都是在探索自己舒服的度。
孩子或许就只是比较慢热,对这些事情也没那么在意,乐于分享罢了。
但如果家长过度解读孩子的行为,从第三方视角来看,也许孩子就是“怂”。
但这些该让孩子知道的社交原则、换位思考,我们都需要尽早地告诉孩子。
因为一个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后,她才有了选择的权利。
这里也是提醒大家,孩子是个独立的人,别总用我们的标准来评判他们的行为,不妨多和他们聊聊。
育儿,最本质的就是,提供“上路”的基本装备,剩下的交给孩子自己去闯;
但时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目光永远追随,我们也永远在这提供帮助。
图片信息来源:网络
声明:文章转载只为信息传播,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