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少年時代》講述了月亮島中學高一六班的鄔童、班小松、尹柯等人在教練陶西的帶領下重組棒球隊實現少年夢想的故事,“教育”與“夢想”兩大話題為該劇贏得了廣泛關注。《我們的少年時代》不僅講述了青少年的“少年時代”,也呈現了老師與家長們的“少年之心”。
1.生活不只有愛情和作業,還有棒球和夢想
近些年電視熒屏和電影銀幕上的青春片均不在少數,然而絕大多數青春片或熱衷於講述打架、墮胎、為愛痴狂的狗血故事,似乎青春唯有所謂的衝動與愛情可言;或熱衷於講述被老師、父母、教育體制壓榨、嚴控的灰色青春,似乎青春除了苦悶之外沒有絲毫快樂與幸福可言。
《我們的少年時代》可謂是校園青春劇中的一股清流。該劇摒棄了庸俗的言情套路,淡化了教育觀念的衝突,講述了月亮島中學的學生為重建棒球隊、打贏棒球比賽而拼搏奮鬥、全力以赴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了月亮島中學學生的熱血青春。
人不熱血枉少年,青春的激情與熱血不應該被做不完的隨堂作業所壓抑,更不應該被懵懂無知、不負責任的愛情衝動全盤霸佔。如果沒有夢想,何以談論青春?中國內地一度缺乏如同美國影片《歌舞青春》一般以“青春·夢想”為主題的影視劇,《我們的少年時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大陸影視劇市場中夢想主題的空白。
2.如何對待孩子的夢想:三對父母各自迥異的家庭教育觀
高中時期,正是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構建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青少年已經對於自己的夢想和未來有一定想法並且能夠為自己的夢想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面對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不得不受到家長的嚴格管控和約束。在孩子的夢想面前,家長應該做些什麼是本劇創作者關心的重要話題。
該劇的三大主角鄔童、班小松、尹柯分別生活在三個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鄔童是典型的富二代,母親離奇失蹤,他堅持認為是父親的緣故導致了母親的失蹤因而與父親生疏冷漠,獨自一人生活;而班小松的父母經營着一家小餐館,這對開明的父母總是最能體察孩子的心思;尹柯的父母對兒子要求嚴苛,將兒子置於課業與夢想的兩難之中無法抉擇。
班小松的父母可謂是家庭教育的楷模。在小松情緒低落時,班爸爸總是循循善誘、悉心開導。小松與鄔童“單挑”失敗後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打棒球,班爸爸鼓勵兒子打起信心好好學習打棒球,還勸説兒子耐心地“感化”鄔童、“化敵為友”。尹柯的母親則與班小松的父親形成鮮明對比,每晚盯緊兒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逼迫兒子放棄打棒球的夢想,不顧兒子自身的想法執意要送兒子出國讀書。
《我們的少年時代》深入地描繪了“一正一反”兩個家庭教育案例。當代00後青少年的父母應當從劇集中好好學習班爸爸的教育方式。小松的父母真正做到了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公正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夢想與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怎樣教育子女是為人父母者的人生課題,怎樣選擇自己的道路、實現夢想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父母不應該將個人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3.當“好學生”遇到“怪老師”:互相鼓勵,共同成長
古代中國強調“師尊生卑”,現代教育體系則提倡“師德的公正性原則”,講求老師和學生在人格及教學方面的公正性。“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理念在陶西和班小松等人的師生關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陶西看似是一個吊兒郎當的棒球隊教練,一位毫無責任心和上進心可言的體育老師。身為教練,他在比賽中途拋下球隊私自離開,在球隊輸球后主動向校長提出解散球隊;身為老師,他經常遲到早退,視工作為兒戲,動不動就把辭職掛在嘴邊……這位表面看來“無藥可救”的老師,事實上卻曾是球技一流的棒球隊隊員,如今是盡心盡責幫助朋友照顧孩子的“好好先生”。
雖然目前而言劇集並沒有過多呈現陶西身為棒球隊員的過往。但可以想象的是,他也曾是熱血青年,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不顧身、勇往直前。陶西的形象暗暗映射了“失去夢想”的孩子們的未來。如若鄔童、班小松、尹柯等孩子們在追夢途中遭到周圍人的白眼還受盡父母的打擊與壓制,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成為一蹶不振的陶西。陶西的吊兒郎當、萎靡不振正是所有缺失夢想的人的鬱郁模樣。
值得慶幸的是,陶西並非無藥可救,而遇到一羣以鄔童、班小松、尹柯為代表的熱血少年實在是陶西的幸運。在重建棒球隊的過程中,孩子們比陶西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們不僅拯救了棒球隊,同時也“拯救”了陶西。冥冥之中,恰恰是家長們看不上孩子的夢想喚醒了一位老師,激發了一個棒球教練的責任與夢想。與活力四射、勇敢執着的孩子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也是為人師者得到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