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孩子們最討厭的5句話,別再説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説:"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家庭中的語言和語氣會對孩子的情商、智商、修養等多維度產生深刻的影響,父母的言談舉止,處事方式,都直接影響着孩子三觀的樹立。好好説話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但是,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着急。可能會對孩子説出一些對孩子造成傷害的一些話。

前段時間,楊冪就曾參加過一檔綜藝節目,牆壁上就掛着:

當你對孩子説出這5句話時,是否想過它們的殺傷力!

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陷入了沉默。楊冪説:

“孩子也需要家長的認同和鼓勵。”

“我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對我的孩子説這種話。”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説話不算數”排在第一位,佔43.6%。

我爸爸媽媽説話一點兒也不算數,我爸説只要我考了前5名,就到我去坐過山車,可我真的考了前5名時,他卻説沒時間。

我媽也是,她説寫完作業就讓我到樓下和小夥伴玩,可是我寫完後她又叫我彈一小時的鋼琴。

教育專家李羣鋒認為,父母不兑現承諾的行為,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承諾就是隨便説説的,不需要負責,以致對孩子造成不守信用的不良影響。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説:

“孩子最終會成為怎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裏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我養你有什麼用!”

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

比如孩子吃飯把筷子弄掉了,就會罵:“連個筷子都拿不住,你還能幹什麼!”

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又會罵:“走個路都能摔倒,幹什麼吃的!”

……

之前在《嚮往的生活》中,宋丹丹就曾不斷的吐槽兒子説:“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

而兒子巴圖也只能掛着尷尬的笑,最後默默的去忙別的事了。

這一類的語言暴力就是所謂“打壓式教育”,父母本意只是為了讓孩子不驕傲,是為了激勵孩子變更好。

但“打壓式教育”對孩子並無益處!

蘇珊·福沃德教授説:“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説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父母貶低、否認孩子的價值,他就相信自己是差的,慢慢地也就真的變差了。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想必很多媽媽都跟自己寶寶講過吧!即使沒有講過,肯定小時候也聽過自己的媽媽講過,或者聽其他媽媽講過。

殊不知,就是這句幾乎所有中國媽媽都説過的話,對孩子的傷害堪比打孩子,甚至比打孩子更嚴重。

童年時期是孩子安全感養成的最重要的時期,父母經常對孩子説這種話,會非常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可能會時刻處於怕被拋棄的狀態中,而小心翼翼的活着。壓抑着自己的天性,什麼事都儘量依着父母的意思來,生怕有一天父母不要自己。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

“喲,你家小孩會走了呀,我家的還不會呢。“

“人家王阿姨的兒子,早就起牀了。”

“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你呢?還在磨蹭!”

父母拿來比較的,往往是別家小孩的優點與自己小孩的缺點或不足,並且在比較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稍稍誇大他人的優秀程度,想要以此激勵小孩。

這種做法在放大了別人優點的同時,也放大了自己孩子的不足。

小孩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有很多缺點,並且因為身邊總是會出現新的榜樣,更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好。”

這種挫敗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極大的傷害。

別人家的小孩是橫跨很多小朋友童年的一個存在,我們都曾經從那個年代走出來,我們深諳別人家小孩的殺傷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都不喜歡父母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小孩去對比,那麼在對待我們的下一代時,也請手下留情,別總拿別人家的小孩和自家的孩子做對比。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這應該是家長們的“必殺技”——我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經常把“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掛在嘴邊,認為只有成年人才有判斷能力,大人為孩子的規劃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現在不聽話,以後總會有後悔的時候。

但這樣的“好”不是愛,而是自私與專橫。

要記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的人生。

作為父母能做到的,就是不要用“為你好”綁架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0 字。

轉載請註明: 扎心!孩子們最討厭的5句話,別再説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