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聽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報告中,一組數據引人關注:全國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在2016年、2019年先後突破2000萬件和3000萬件關口的情況下,出現2004年以來的首次下降,特別是民事訴訟案件以年均10%的速度持續增長15年後首次下降。
眾所周知,“案多人少”曾是許多法院面臨的突出問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羣眾法治意識的增強、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大量矛盾糾紛進入法院。2016年,全國法院受案量突破2000萬,3年後的2019年,全國法院受案量突破3000萬。“人案矛盾”成為制約司法質效提升、影響羣眾對公平正義感受的瓶頸和障礙。“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一旦案件量突破司法資源能夠承受的極限,最終受損的是司法的效率乃至公正。
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於未然,將風險化解於無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
此後,全國法院迅速行動,經過兩年奮戰,全國法院構建起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機制,為羣眾解決民商事糾紛提供菜單式、集約式、一站式服務。
打開人民法院調解平台,3.3萬個調解組織、16.5萬名調解員為羣眾提供在線調解服務。最高法與全國總工會、公安部、司法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完成“總對總”在線訴調對接,涵蓋勞動爭議、道交事故、金融保險、證券期貨、知識產權等糾紛領域。目前,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台,1360萬件案件得以調解。2020年,訴前成功調解424萬件民商事糾紛,同比增加191%。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人民法院對接“老馬工作室”等代表委員調解工作站,合力化解糾紛。
“拐點”悄然而至。2020年,全國法院受案量出現2004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這其中,有疫情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多元解紛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尚未進入訴訟程序就得到化解。
實踐已經證明,必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機制是解決“案多人少”矛盾,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從根本上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的有效之舉、關鍵之舉、制勝之舉。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健全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相信經過不懈努力,法院受案量“拐點”會繼續鞏固,大量矛盾糾紛會以更加高效的多元方式得到化解。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積極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司法機關一定能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確保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居樂業貢獻更大力量。
作者: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