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產卡車炮曾有4種方案,猛士和一汽競爭,輕高機裝備優中選優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綜合

最近軍迷們會發現,國產裝備將大多數火力全部裝在了輪子上,不管是122還是155等各種榴彈炮、紅箭10,或者是各型火箭炮都已經車載化。在解決了火力恐懼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的火力機械化水平,保證了全域作戰能力。而這一變化則是從2014年起,總裝提出的“車載化”要求的直接成果。不過在這一過程中也經歷了東風猛士和一汽兩家車載底盤之間的競爭,還出現了另類的落地式卡車炮。

其實説到車載花,就離不開優秀的車載底盤,要求必須載重量大,越野能力強,還要有一定防禦能力,同時車體堅固能承受重型火力的後坐力。另外重量上也嚴格要求屬於“輕型高機”,這樣才能快速機動,同時可使用運輸機快速部署。對此猛士和一汽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其中猛士的方案是大家現在熟悉的三代猛士底盤,也就是1.5噸級的4X4輕型高機平台增加一軸,這種6X6的平台如今122mm和紅箭10都在使用。而東風則是使用MV3型5噸級6X6中型高機底盤減少一軸,成為4X4方案。而根據總裝以及裝備方的技術指標,經過詳細的論證後,根據兩種方案的優缺點進行優選,最終將會在競爭中脱穎而出一種方案。當然,這也是國內目前軍工產品研發的常見方案,有利於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激發設計團隊的創造性,在相同技術水準下拿出更好的結構方案,應當説這種方式是避免了以前吃大鍋飯不思進取的弊病。

當然有了平台後,離卡車炮還差得遠,載具平台只是一個子系統,安裝怎樣的火炮,使用何種車載技術方案都需要“炮廠”根據平台的情況進行具體對接。當時國內122mm榴彈炮有兩家生產廠家,分別是山西太原的北方機械製造,也就是以前的247廠;另一家是成都原167廠,現在是成都陵川特種工業。不過巧合的是,這兩家前者屬於“兵器工業第一機械集團”,後者屬於“兵器裝備集團”,而這兩家國內最大的軍工集團研發能力是不相上下,因此在車載火炮設計上和底盤設計也一樣是競爭關係。

而根據底盤情況不同,兩家火炮廠分別對接兩種方案,在系統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共同研究下,又分別出現了兩種方案,也就是“落地方案”和“後撐方案”。那麼連同之前的兩種載具方案,現在圍繞着高機動122mm輕型卡車炮就相應的出現4種方案。其中“後撐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因為現在的猛士3代122mm高機火炮就是這種技術,炮口射擊方向和車頭一致,後方由自動助鋤支撐抵消衝擊力。

而另一種落地型大家見的比較少,這種方案簡單説是炮和車分離,載具不直接承受火炮衝擊力,避免較大的後坐力影響載具的壽命。因此整個載具只是運輸,火炮系統使用時通過液壓系統整體固定到地面,由戰場地面本身接受火炮衝擊力。但是毫無疑問,任何軍迷看到這套系統都能明白,這套系統結構複雜,展開時間長,維護和適應複雜環境能力很差。另外火炮迅速放平到地面只是理想狀態,大多數時候地況複雜,要找平還需要墊土,不然對射擊精度有影響,因此這套落地型作戰效率較低。

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後撐型”其實就是通過對比後得出的較優方案。當然並非説是這套方案就很完美,因為炮口和車頭方向一致,就導致火炮的最低射擊角度和方向角度受到車頭限制。而且載具本身需要強化設計為防衝擊,因此成本和結構難度都要提升。但是毋容置疑,在優劣取捨上,“後撐型”的優勢還是更多一些的。

其實,這也是説明任何一種裝備的出現和列裝,以及大家看到的技術方案,絕對不是拍腦門決定的,而是兩組甚至多組研發人員的心血,最終通過優中選優的確定下來。這次國產122mm卡車炮2種載具2種火炮一共4種方案技術就是最好的證明。而這其中沒有采用的方案也並非是沒有價值,只是平衡利弊的結果,這些看起來“失敗”的方案,背後的技術團隊和軍工科研人員同樣的值得我們大家尊敬,他們一樣付出了無數的辛勞,同樣是軍工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