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格處罰康美藥業,維護資本市場“初心”

頂格處罰康美藥業,維護資本市場“初心”

▲從監管層連續發聲到不斷落地實際行動,傳遞出對資本市場造假的零容忍態度。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昔日千億市值的白馬股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如今迎來定錘之音。證監會近日依法對康美藥業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對康美藥業處以60萬元罰款,對其6名主要責任人採取10年至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也將面臨投資者民事訴訟索賠。

由於康美藥業的違法行為是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此前也下發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因此需依照舊版證券法懲處,60萬元的處罰,已經是頂格懲處。後續的民事賠償、刑事追責,還將讓其財務欺詐行為付出代價。而可預期的是,對財務造假的重拳整治,也將有效震懾資本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

康美藥業曾是國內老牌中醫藥頭部企業,也是A股標準的明星白馬股。2019年4月,康美藥業一份“詭異”的會計差錯更正公告引發證監會關注,其“財務造假”隨後被坐實。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康美藥業通過財務不記賬、虛假記賬等方式,虛增收入超300億。投資者至此才驀然發現,這樣一隻以業績優秀而備受青睞的A股上市公司“領頭羊”,卻長期業績造假,所謂的績優,都是通過財務造假、會計兩本賬虛構出來的“鏡花水月”。

    

事實上,不只是千億白馬康美藥業,包括康得新、獐子島等在內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近年來屢禁不絕。除了A股市場上的“故事大王”們,前段時間曝光的在美股上市的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同樣指向的是本土公司商業倫理和法律底線的嚴重缺失,也進一步暴露了某些中國公司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上的“失控”。一定程度上,財務造假已成中國商業文明前行進程中的“頑石”,阻礙了從商業經營到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在此情況下,打擊財務造假行為、修復市場生態已到關鍵時刻,需通過法律的力量重申紅線所在,更需紮緊監管的籬笆,幫助市場激濁揚清。

    

前不久召開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直接點名“財務造假”,拉開了資本市場的整治序幕。在“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證監會將用好用足新證券法賦予的監管職權,加大懲處力度、強化監管震懾。而今年以來,已有16家上市公司披露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

    

從監管層連續發聲到不斷落地實際行動,如此密集地“敲打”涉嫌違法違規、特別是和財務造假有關的企業,傳遞出的是監管層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的零容忍態度和加大證券違法違規成本的決心。

    

今年3月1日,新證券法開始實施,其中大幅提高了財務造假的違法成本,將最高懲罰金額由6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加強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可以説,隨着新證券法的頒佈實施和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推進,留給那些還試圖通過講故事、造假賬來欺騙投資者的公司的時間不多了。

    

無論是新證券法的實施,還是監管層不斷傳遞的重拳整治的態度,都可以看出,對於上市公司來説,一個全新的時代正伴隨着新證券法的實施而徐徐啓幕,以往炒作概念、信披違規、內幕交易等“潛規則”正在失去空間,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公司才能獲得市場青睞和資本加持。也只有如此,中國的資本市場才能告別炒作和泡沫,真正迴歸到灌溉、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上來。

編輯:何睿   校對: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8 字。

轉載請註明: 頂格處罰康美藥業,維護資本市場“初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