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IPO快步疾行 不要為了上市而上市
週一晚間一則消息讓A股“虎軀一震”,超萬億估值的螞蟻金服要IPO了。
市場稍有點起色,IPO就開始快步疾行。此前中金公司(港股03908)本來只發行4.59億股,現在火速修改方案要發14.38億股。還有消息稱,截至7月14日深交所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共受理企業合計406家,有283家擬IPO,計劃募資1875.79億元。
最關鍵的是,創業板有283家擬IPO企業,科創板也有一堆準備IPO的企業,螞蟻金服就準備上科創板。但哪些企業可以在科創板上市,哪些企業可以在創業板上市,投資者現在還是傻傻分不清。A股有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但到現在為止,雖有一些條件要求,但各個板的IPO企業區別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就可能出現各個板搶奪資源的情況,比如科創板前期吸引了像中微、瀾起這樣的科技小巨人上市,但如果沒有科創板,這些企業在創業板或者中小板上市也不是問題。特別是目前創業板新股IPO也是註冊制了,上市交易和科創板幾乎一模一樣。
有意思的是,創業板新股發行雖然正在改革中,但現在在創業板已經上市和準備上市的,仍有很多與創業板的定位有差異。比如曾經的創業板“一哥”温氏股份,主業是畜牧養殖,它為什麼不在主板上市?即將在創業板IPO的益海嘉裏,募集資金138億,主業是金龍魚糧油,無論是企業發展歷程還是主業和創業板似乎都不怎麼沾邊,上主板是不是更合適一些?但這些企業依舊可能在創業板上市,這又是為什麼?
原因可能很簡單,只要能快速上市,到哪個板似乎並不重要。類似的情況,以前曾出現在新三板中,即便沒有募集資金,也可以先掛牌,然後想辦法把企業做好選入精選層,然後準備轉板。雖然目前新三板的轉板還沒有開始實施,而且很多新三板公司沒有等到轉板的那一刻就自己摘牌了,但這個思路也是一種快速登陸資本市場的捷徑。在很多人看來,即便能在新三板掛牌,都屬於優質企業,信貸資質都會提升不少,何樂而不為?
這就是目前A股各個板之間比較含混的現狀,除了新的科創板定位比較清晰以外,滬深主板的定位是什麼?中小板怎麼擺脱尷尬的定位?創業板是不是又要和科創板搶上市資源又要準備承接新三板的轉板企業?能不能承受得了?這些都是市場比較關心的問題。當然,中國資本市場是從“試驗”開始的,很多事情都得摸着石頭過河,比如B股歷史遺留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中小板一開始就是為了創業板做示範,後來創業板又定位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但現在又有了科創板。
如此一來,難免讓部分上市公司鑽空子。只要能上市,首發融一筆錢,隨後解禁減持又可以大賺一筆,然後股權還可以質押,實在弄不好把殼賣了最後還能再賺一筆,一魚多吃!為什麼要搞註冊制,為什麼要嚴格“守門人”制度,為什麼要強調責任追溯,就是要杜絕企業“投機上市”,上市不是單純圈錢,是站上資本市場的舞台接受公眾的監督,是要讓企業對資本市場有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會實現優勝劣汰,也會讓市場不再糾結於上市公司的數量,而是去潛心研究上市公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