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技+車是新能源車 那麼科技+藥會帶來什麼投資機會?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財經

  今年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也讓原本在去年小有起色的A股受到不少影響。不過相信大家也發現了,無論是什麼行情,真正龍頭的企業和契合時代發展的行業都可以發揮出價值。今年上半年帶領市場的就是科技和醫藥。許多股票都已經漲到了大家心裏的頂峯了,那麼,科技和醫藥現在和之後還可以投資嗎?本文觀點根據長安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徐小勇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咱們先看放眼未來,看看A股未來的大形勢。

  徐小勇認為,從中長期而言,經濟形勢樂觀,但未來三年可能還是以震盪向上為主。原因有三:

  其一,宏觀經濟面臨轉折,週期性的必然發生致使我國經濟要經歷一個增速放緩到企穩回升的過程。

  其二,政策利好資本市場。財政政策目前重點提出的“減税降費”。“税”和“費”必然會轉化成企業利潤或者轉化成消費,逐漸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可能會超過GDP,進而超過財政增速。還有就是科技創新支持政策。之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主要通過增值税的減免和對企業的補貼,現在税收支持力度和補貼支持力度就更大了。

  其三,金融資產的配置。A股市場一直存在三個低配,使得我國市場未來資金增量得到保障:1.我國居民財富對A股是低配的。2.第二個低配就是機構資產低配。國內的機構包括保險、社保、企業、年金、理財子公司、財務公司等等配置A股比例都比較低。3.第三個低配是外資低配。雖然MSCI、富時A股因子比例都在不斷提升,但中國畢竟是一個新興市場國家,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整體配置佔比還是偏低的。同時北上資金也是流入為主流出為輔的。

  但我們也要考慮在過程中仍存在不確定性,比如宏觀經濟在什麼時候企穩回升,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等等都需要跟進分析判斷,這些因素可能使我們的市場比較震盪。

  説完市場大勢,現在聊聊科技和醫藥。

  其實科技和醫藥有時候也是分不開的

  醫藥漲得嚇人,還能投嗎?

  徐小勇關注的科技裏面有一條線就是創新藥,看好的是消費類的醫療保健和創新藥。

  創新藥從2017年開始就不斷在中國市場表現出經濟效應。這主要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國內的醫藥企業它是營銷導向的。我們現在醫保控費了沒那麼多資金。另外就是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了,必然要從營銷導向轉化成產品導向,或者説是科技導向的,這其實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藥物有創新、有療效,必然有人願意承受。醫改可能會更好地讓我們向創新藥發展,向科技創新推進。

  過去我們每年投入10億人民幣研發的公司只有極少數,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了,此外我們研發的領軍人物都是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經驗非常豐富的。這都給我們的創新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此外醫藥生物技術研發還需要有充實的產品梯隊。目前我國很多主流公司,有很多正在進行三期臨牀試驗、等待獲批上市的產品,其產品梯隊非常豐富。因此我們認為創新藥未來仍有較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