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三波金融危機已在醖釀?餘永定:還沒有確切跡象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石恩澤

近日,關於第三次金融危機的討論引起廣泛關注。

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於27日接受香港金融學院採訪時表示,擔心第三波金融危機可能已經正在醖釀當中。“世界各地仍有大量遊走的資金,國際資本仍然相當波動、具惡意和龐大,尤其是當美聯儲和其他央行繼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向經濟注入更多資金的時候,這個問題會變得相當嚴重。”

香港信報還在7月31日的社評中稱,第三次金融危機正在醖釀,絕非杞人憂天。文中指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各自病源至今仍未得到根治。再加上美國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及聯邦債務進一步惡化;美元指數近期一直疲軟,引發“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的討論迅速升温,以及投資者“用腳投票”,都在為以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敲響警鐘。

此外,近期有香港官員對媒體稱,美國法律使銀行在與當地官員打交道時更加“謹慎”。毫無疑問,這一言論引起港媒一陣風聲鶴唳,唯恐此舉是美國政府暗示美資銀行對香港金融體系的進一步打壓。

作為在1983年參與制定了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人,任志剛回應稱,美國興許會針對個別人士、中資企業,但不會針對政府,因此這將不會對香港的金融體系或機制有任何影響。他對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充滿信心,不擔心港元與美元掛鈎的安排,反而更擔心美元大幅下跌。

對於擔憂第三波金融危機的言論,以及近期引起廣泛熱議的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是否穩健、美元是否長期貶值、量化寬鬆帶來的副作用等問題,時代財經記者於7月31日獨家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圖片來源:餘永定專欄)

“第三次金融危機不必過度解讀”

時代財經:對於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近日提及的第三波金融危機正在醖釀中,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餘永定:警惕金融危機的到來這是應該的。“第三次金融危機”是否正在到來很難説,任志剛先生也並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時間判斷。而且説“在醖釀中”永遠是對的,但我們並不知道金融危機是否會在今年、明年、5年之後或更長時間才會到來。

首先要弄清楚金融危機指的是什麼?金融危機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標準和條件,就是有相當數量的、具有系統性、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倒閉,只有這個事情發生,才能説金融危機爆發了。

例如,1998年是大量的亞洲金融機構倒閉,其中泰國是最明顯,當地的金融公司基本全都倒閉了;2008年的源頭是美國的雷曼兄弟,如果美國救助不及時,那麼還會有大量像它這種體量的金融機構會接着倒閉。大批系統性金融機構倒閉或面臨倒閉是金融危機的一個基本特點。

今年初美國股市暴跌,當時也很多人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發生。但實際上,它並沒有發生。美國(當時)只是股市暴跌,而並沒有任何重要的金融機構倒閉,所以那不能算是金融危機。要判斷會不會出現“看得見、摸得着、感覺得到”的金融危機,就必須要説出,會通過一種什麼樣的機制,甚至是有哪種類型的金融機構會倒閉。如果不能確認這點,是很難作出判斷説金融危機就要到來了。任志剛先生之所以這樣説,我猜(他)是希望大家提高警惕,沒有必要做過度解讀。

“長期而言不看好聯繫匯率制度”

時代財經:對於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你是否也如任志剛所説的那樣“充滿信心”?(注: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在1983年開始實施的匯率制度,採用7.75-7.85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匯率。)

餘永定:任志剛先生強調了兩點,第一是堅持聯繫匯率制度,有利於加強世界對於香港金融體系的信心、維持對港幣的信心,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一旦脱鈎,港幣就有可能貶值,屆時或許會對香港的金融體系造成某種衝擊。第二是,他認為美國或許不會攻擊聯繫匯率制度,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任志剛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對這個問題是能夠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聯繫匯率制度是否能夠長期維持,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美國和中國香港的經濟週期是否吻合?

首先,聯繫匯率制度的特點,一個是釘住美元,一個是資本自由流動,因此香港想要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説現在香港的貨幣政策必須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美方升息香港就得升息,美方降息香港就得降息。

然而,雖然此前中國香港跟美國的經濟聯繫非常緊密,但是以後他們的經濟聯繫會逐漸削弱,相反,香港和大陸的經濟聯繫會越來越接近。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經濟週期將越來越多地和大陸的經濟週期相吻合,而不一定和美國的經濟週期相吻合。

比方説大陸需要降息了,香港也要降息,但這時候美國升息了。此時大量資本就會從中國香港流向美國,那麼在聯繫匯率制度下,儘管香港外匯儲備再多,也無法堅持。所以説,聯繫匯率是否能堅持,短期要看香港的外匯儲備是否足夠多;長期要看香港的經濟週期是否仍然和美國高度重合。基於這個理由,從長期來看,我不看好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美元會貶值但持續多久難以判斷”

時代財經:對於近期美元貶值,你怎麼看待?任志剛此前也提出不擔心港元與美元掛鈎的安排,反而更擔心美元大幅下跌。

餘永定:“美元地位不會明天消失”,是他在論證為什麼香港需要繼續堅持聯繫匯率制度的一個重要的理由,我認為是對的。

然而,這個論點卻與擔憂美元貶值似乎有點矛盾。一方面,他強調美元地位不會改變,所以港元釘住美元沒問題,另一方面,他又擔心美元貶值,那麼到底美元地位是強還是不強?我不大清楚他擔心美元貶值是指長期趨勢,還是短期波動。

最近,美元確實在貶值,但這是短期的。未來在幾個季度內會不會持續貶值?這很難説。沒有經濟學家敢預測3個月後美元會怎麼變化。

然而,美元從長期來説會“走軟”,這有一定道理,我也是贊成的。因為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不負責任的政策,實際上是在削弱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今天封鎖這個明天封鎖那個,今天制裁這個明天制裁那個,然後威脅把誰“踢”出美元的結算系統。這樣一來,就會使美元的公信力下降。再加上美國“大印鈔票”,採取了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財政赤字也不斷增加,所有這些都是不利於美元的強勢地位的。

美元貶值這是個長期趨勢,不能因為美國採取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斷言美元會貶值。美國採取量寬政策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美元指數一直處於波動之中,但大致還是穩定的。可以説美元長期趨勢是“走軟”的,但是多長我並不知道。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過去12年了,那麼美元接下來還要強5年、10年,還是説它明年、後年就不強了?這都有可能。

還有一點比較奇特,美國經濟不好的時候,美元往往升值而不是貶值。比如説要發生金融危機了,大家都會把資金往美國調,因為很多投資者要找“避險天堂”,它們要把資產換為美元。從短期來説,美元“避險天堂”的作用並沒有完全消失,當然,如果美國的經濟遲遲不能恢復,那麼這種“避險天堂”的作用可能會消失。所以説長期來講,美元會貶值的趨勢是明顯的,但多長我並不知道;從短期來説,還很難做出非常明確的判斷。

時代財經:那麼美元的“走軟”對人民幣國際化來説會不會是一個機會呢?

餘永定:確實是這樣,但是美元會“走軟”多久,現在很難説,從長期來講,應該是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利用這個機會,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能全盤否定量化寬鬆

時代財經:近期還有不少學者在批評量化寬鬆的副作用,例如會引起兩級分化嚴重、資產價格上升等問題,你怎麼看?

餘永定:確實量化寬鬆有許多副作用,但是資產價格上升本來就是量化寬鬆的目的。量化寬鬆促使資產價格上升,而資產多了就能激發大家花錢消費,從而刺激經濟。所以這本來就是量化寬鬆的目標之一。

至於兩極分化方面,其實很難説一定是量化寬鬆導致了兩極分化。首先,量化寬鬆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低利率、零利率。例如,對於在銀行並沒有多少存款的人來説,低利率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中小企業要從銀行借錢,低利率對中小企業是有好處的;對於富人而言,他們存了很多錢、買了很多金融資產,但利息率太低,那麼可能就是損失的。這裏根本的問題不是兩級分化,而是要讓資產價格上漲,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另外兩級分化的問題,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解決。例如通過税率的改革,對特定的人羣施行免税、降税,以及對資產提高徵税税率等,這些都可以對沖量化寬鬆對經濟兩級分化的作用。

從長期來講,量化寬鬆對經濟的穩定、對一個國家貨幣的地位等因素肯定是有問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元長期趨勢是會貶值“走軟”。但從短期來看,美國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如果沒有量化寬鬆政策,美國經濟根本不可能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快速復甦,並堅持了十多年直到現在,才再一次陷入衰退。所以説實行量化寬鬆量政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對於量化寬鬆本身不能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要肯定量化寬鬆在短期刺激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它有副作用,它有可能會對經濟、對金融體系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正如凱恩斯所説,長期來看,人都是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