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主動化解危機,打好疫後民生保衞戰、經濟發展主動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重振民生經濟引擎,當從凝聚小微力量破題。
作為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關鍵在於激活小微企業的“一池春水”。
政府引領,政策加持,向市場主體注入“強心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出現12次,“就業”出現39次,凸顯國家層面重視。紓困“中小微”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中央和地方紛紛打出“組合拳”,出台財政、金融、税收、社保、就業等多項扶助政策,加快復工復產、復市復業。大力減税降費、減租降息,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所得税繳納延緩到明年;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支持“兩新一重”建設;發放消費券,釋放大眾消費潛力……“政策再給力,幫扶再加力”,各項利好政策如同源頭活水,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發揮“定盤星”作用,穩住經濟基本盤。
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善用生存發展“催化劑”。政策紅利是“輸血”,可解生存之需,小微企業和商家更應自力更生,努力“造血”自救。疫情催生眾多新業態,如“宅經濟”的興起、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需求的激增。國內一些知名品牌已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網上帶貨直播的火爆,平價優質策略更具市場優勢等,都為小微企業走好後疫情時代的存續發展之路提供了有利借鑑。小微企業和商家“船小好調頭”,須積極適應市場需求、消費習慣的變化,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擁抱“互聯網 ”,創新商業模式,開拓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既應急眼下,又籌謀長遠,既留得青山,又贏得未來。
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營造社會關愛的“調和劑”。從網紅主播的賣力吆喝,到廣大網友的“為鄂買單”,從物流行業的綠色通道,到網絡平台的技術支撐,從縣長代言名優特產,到社區志願者的傾情服務,社會各界的關愛援手,助推小微商家頂住壓力,走出困境。“中國好房東”張凌主動免除租户6萬多元租金,租户堅持保障員工就業,併為社區免費送餐,將愛心傳遞。疫情隔開了物理空間,卻拉近了人與人的心靈距離。市場主體誠信經營,消費者多一份理解寬容,創造出文明和諧的社會倍增效應。災難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惟有團結起來,相互扶助,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勇奪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雙勝利”。
捱過寒冬的蕭瑟,迎來春夏的復甦。走在城市夜晚的街頭,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百貨店阿姨邊看店邊搖着呼啦圈,女孩們在服飾店裏流連,燒烤攤上飄出香味。“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政府、市場、社會多措並舉,匯聚小微力量,激發經濟活力,民生重振已在路上。
稿源:荊楚網
作者:謝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