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下我的粉絲城市分佈,我發現各地都有,在縣城發展的朋友也很多。
正好最近,賽迪發佈了《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下稱“報告”)。
我想跟大家聊聊:中國的百強縣。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賽迪作為工信部的直屬單位,發佈的這個榜單可靠性還是比較強的,所以權威性這點大家不用擔心。
接着我們就來看看百強縣的榜單,大家可以找找自己的家鄉在沒在榜上。
看完了榜單,接着我們來根據榜單分析一下各地情況及經濟發展。
首先,從區域上來看:
百強縣中,68個縣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多處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城市羣周邊。
這也説明城市羣、都市圈的發展確實帶動了周邊城市、縣城的發展。
尤其是成熟的都市圈,帶動經濟產業的發展更為明顯。
上榜數量最多的就是長三角地區,江蘇省有25個,浙江省有18個,安徽省有3個,幾乎佔到了百強縣名單的一半。
可以説:上海這個中心城市,還是帶動了周邊不少地區的發展。
尤其是最近,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提速,江浙多城進一步縮短了與上海的空間距離。
比如,今年7月初,連接起上海、蘇州、南通的滬蘇通鐵路開通。
全線就設立了趙甸、南通西、張家港北、張家港、常熟、太倉港、太倉、太倉南、安亭西9個車站,使得長三角徹底連成一片了。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交通便利,對周圍的小城市不一定是好事,大城市的各種資源、優勢會加速周圍地區的人口流失,反而會對周圍地區造成虹吸效應。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羣來説可能確實是這樣的。
但長三角地區情況就比較特殊,百強縣遍地開花的狀態,説明了上海對周圍地區更多的是溢出效應。
對比來説,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都是非常成熟的都市圈。
但是京津冀一直是以北京為中心發展,北京政治區位又比較特殊,政策傾斜比較嚴重。新建的雄安新區又是百年大計,短期看並不會有什麼大的經濟提升。
周邊城市產業結構又不完整,更多的,京津冀周邊的縣城只能充當睡城。交通越發達虹吸效益越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好一點的縣城都已經劃區了,在這兒就不多説了。
估計很多朋友更多的是想問:能不能選擇在這些百強縣發展?
綜合看:百強縣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第二產業,處於工業化的後期。
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對外經濟開放度和存款吸附能力等方面仍與頭部省份存在較大差距。
但是未來發展我還是比較看好的,未來的大趨勢一定是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不會出現二產全部消亡或者三產全部崛起的狀況。
以排在前十的張家港、太倉為例,這兩個縣正在加快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提高城市產業的升級轉型。
未來中小城鎮的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從區位的角度深入融入都市圈的建設。
所以像是都市圈周邊的尤其是長三角周邊的縣市未來產業轉型升級會更加便捷,很有可能坐上這波順風車。
而發展不好,周圍沒有中心城市的這些縣城我建議大家還是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
畢竟天時地利之後才是人和,再有想法也架不住地域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