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較大空間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人民幣國際化仍有較大空間(開放談)

  自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穩步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在初期快速增長,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跨境使用發展迅速。儘管之後人民幣一度經歷了匯率下跌和資本流向逆轉,人民幣國際化仍穩中有進。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近幾年人民幣跨境使用快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與外國央行的合作進一步加強,不斷完善雙邊本幣互換機制,推動海外人民幣清算中心和清算行的建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提升了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兑換程度。

  據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近年來人民幣跨境使用保持快速增長。人民幣目前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市場份額為1.76%。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持有儲備資產的幣種構成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1.95%,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的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貴金屬、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實現突破。

  人民幣國際化再上新台階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到人民幣國際化目前面臨着以下形勢:

  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相比中國經濟生產和貿易在全球的地位仍有差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GDP總量為14.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GDP的比重預計超過16%。2019年中國全年進出口貿易總值為31.54萬億元,中國貨物出口額佔全球貨物出口總額的13.2%,貨物進口額佔全球貨物進口總額的10.8%。相比之下,人民幣在主要國際支付貨幣中排第5位,市場份額為1.76%。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仍有較大空間。

  當前國際形勢正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金融風險加劇。為了規避國際金融風險帶來的衝擊,全球更需要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先後在全球多個地區蔓延,對各國經濟生產、貿易往來產生重大打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轉受到影響。今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可能會更加區域化和板塊化,集中在北美、歐盟、東亞三大生產中心。中國處於東亞地區供應鏈的核心節點上,與東亞國家聯繫更加緊密,人民幣需要進一步發揮其作為國際貨幣的重要作用。

  近幾年數字貨幣發展迅速,在跨境結算上數字貨幣可能會對傳統貨幣帶來挑戰,對人民幣來説在貨幣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增加。加強人民幣國際化、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得尤為迫切。

  未來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首先要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亞太區域尤其是東盟區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

  進一步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產品體系,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產品,從而更加有效地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加快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數字貨幣提高了跨境交易的速度,要加快推廣在跨境支付中人民幣的使用,以此提高人民幣的流通度和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地位。

  運用好國際組織、基金等平台來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如亞洲投資建設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組織,在對外投資援助上提高人民幣跨境交易的份額。

  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長期來看,人民幣要有升值空間;中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需保持穩健。同時,應該考慮資本項目完全放開的可行性。

  (張煥波 李 昉 作者分別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助理)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