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去年創收1萬億,現在1855只銀行理財產品破淨!投資者:我只想保本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郭子碩

3月15日,A股三大指數再次下跌。滬指跌4.95%,深成指跌4.36%,創業板指跌2.55%。港股也繼續下挫,恆生指數開盤即跌破19000點大關,創六年新低。

銀行理財產品也震盪明顯,多家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為負收益。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5日,剔除半年內無淨值的產品後,銀行理財市場共有超2.88萬隻理財產品,其中1855只產品“破淨”(即單位淨值不足“1”),佔比6.44%。

在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楊榮看來,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在下降、權益市場波動大、非標占比低、結構方面的原因都是理財產品集體破淨的原因。

為提振市場信心,銀行理財公司集體發聲。此前3月14日,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交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集體發文回應波動,指出市場屬於階段回調,不影響長期投資邏輯的配置價值,建議投資者不宜糾結短期淨值的波動,不妨將投資視野放寬放遠。

同日,福建銀保監局發佈風險提示稱,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場風險,可以選擇存款產品;如果風險偏好較低,可選擇投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不建議選擇投資股票、期貨等市場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自資管新規落地實施來,銀行理財公司多次減費讓利,以應對破淨值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難題。年初至今,多家理財公司下調數十隻產品的費率,涉及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託管費、活動期間的贖回費等,部分費率更是降至零。

為何強震?

今年以來,受市場大幅震盪影響,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浮虧,尤其是近一個月,淨值型理財產品“破淨”現象不斷。

從截至3月15日的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市場破淨的理財產品佔比已達到6.44%。從這些破淨的理財產品發行機構來看,除了傳統銀行外,還包括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也有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和外資理財子公司。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包括招銀理財、工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發佈了關於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的相關文章,分析提到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浮虧的原因。

浦銀理財3月11日發文稱,影響收益波動的原因之一,體現在“淨值”上,即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估值方法。浦銀理用“池塘和魚”的關係來解釋稱,以前的理財產品像一個大的資金池,資產就像池塘裏的大魚小魚。

“池塘”(資金池)用漁網分成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就像一個理財產品,漁網之間有網洞,魚兒可以“按需”在各部分之間游來游去,機構也可以酌情平衡池子中各產品的業績和兑付情況。現在的理財產品就像魚簍一樣,彼此獨立。因為大的池塘(資金池)沒有了,魚兒(資產)沒法在不同的魚簍(理財產品)之間騰挪,所以產品之間的業績差異就出來了。

簡而言之,就是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對於債券多數採用的是攤餘成本法進行估值,而現在按資管新規要求,大部分產品須採用市值法估值。按前者計算,相當於將收益攤餘到每一天,淨值波動小;而根據市值法計算,產品淨值表現與底層資產直接掛鈎,可直接反應市場波動。

2022年起,《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正式落地,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兑付。資管產品要實行淨值化管理,即產品淨值生成應當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表現真實漲跌情況。這意味着保本型理財產品已不復存在。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

某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銀行理財產品掛鈎不同的金融產品。如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資產可能掛鈎銀行存款、同業存單、大額可轉讓存單、國債等固定收益類資產。

目前,理財市場仍以中低風險、投資穩健型的理財產品為主。截至3月15日,中國理財網在售理財產品共511支,其中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為493支,佔比96.48%。整體上看,穩健型佔是主流。

理財產品按金融產品的投資比例劃分投資產品類型,但固收類產品、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FOF等都可能有權益資產配置。以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為例,只要投資標的中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的佔比超過80%,剩下的金融產品投資比例如何分配,並沒有硬性要求。

楊榮團隊測算,固定收益類產品中權益資產佔比在0-3%,而混合類產品中,權益資產佔比在12%-37%之間。上述團隊在研報中撰文指出,“銀行理財子投資權益市場主要是通過FOF投資,基金產品收益率波動加大,從而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加大。”截至2021年年末,銀行理財中權益資產規模1.02萬億,佔比3.27%。

多家理財子公司也表示,近段時間債券市場處在相對震盪時期,資產中債券比重較高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表現在短期內可能不太亮眼。有專家分析指出,債市目前收益率被壓制在低位,絕對收益、相對利差等尚處在歷史較低水平。

“此輪調整的主要原因還是國際環境和突發事件帶來的外生衝擊,具體包括全球流動性趨於緊張、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等。” 工銀理財指出,2022年開年以來,國內外權益市場波動加大,尤其進入3月以來,股票市場短期出現較大幅度調整,債券市場收益率也在低位震盪後上行了接近20bp,債券資產估值相應出現回調。

華夏理財提示稱,理財產品的淨值隨所投資的投資品價格變化而變化,可以理解成浮虧或浮盈,只有在投資者贖回或產品到期時才會真正變為實質性的虧損或盈利。所以建議投資者在充分考慮資金流動性的前提下,不過分聚焦短期波動,拉長期限看待產品表現。

市場長期走勢如何?

為降低市場波動對投資者的影響,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減費讓利,以應對“破淨值”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難題。2022年來,多家理財公司下調數十隻產品的費率,涉及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託管費、活動期間的贖回費等,部分費率更是降至零。

3月11日,招銀理財發佈公告稱,計劃對招銀理財招睿零售青葵系列一年定開3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於2022年3月15日開始,固定投資管理費從每年0.15%降至零。不過,上述固定投資管理費優惠日期到3月22日,優惠僅持續一週。

在楊榮看來,減費讓利不僅是為了擴大銷售,而是銀行理財試圖向市場傳遞信心,將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進一步綁定,強化利益長期一致性。

市場仍看好銀行理財長期向好發展趨勢。中國理財網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截至2021年底,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創歷史新高。

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存續銀行理財產品3.63萬隻,投資者數量達到8130萬,全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楊榮指出,截至2021年11月末,銀行保險機構資管產品直接配置到實體經濟的資金近40萬億元,約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13%。理財、保險資管、信託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投資股票、債券規模超過27萬億元,為資本市場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銀行理財的回撤較小。”楊榮表示,對比配置同類資產的產品,銀行理財整體表現相對穩健,且理財產品是絕對收益型產品,作為中長期投資產品,收益率相對穩定,沒有更好的資管產品能夠替代。

“堅持長期主義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短期浮虧不代表最終的投資結果,不必過於恐慌。” 工銀理財建議投資者,要理性看待風險事件帶來的短期波動,給自己也給專業機構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其次,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風格相匹配的理財產品類型;最後,優選並長期持有值得信賴的理財產品,熨平市場的短期波動風險。

“面對新變化,消費者需謹記收益、風險成正比,更好地瞭解理財產品特性,購買與自身風險偏好相符的產品。”福建銀保監局提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