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乍一聽很無情,但是細細琢磨起來卻十分有道理。我們先來看一組大數據。
當前,全球老齡化形勢嚴峻,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6.91萬億元。在多方需求的驅動下,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會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8.78萬億元,而到2022年預計突破10萬億元。
這個數據説明什麼?
養老行業的崛起和興盛,意味着我國大部分的老年人所謂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在逐漸的弱化,人走到最後,依賴的是養老金,養老院,醫院臨終關懷,保姆和護工等多過於你的孩子。
那麼,社會發展到今天,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養老和孩子無關?
不是教育子女拋棄父母,也非勸導老人和孩子骨肉分離。
現在80,90的生存壓力要高於60,70很多倍,這其中的根源來自房貸,車貸,卡貸,997等,不是孩子不願意贍養父母,而是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他們家庭和事業兩全。
夫妻任何一方的停止勞作,對於這個家庭來説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承上啓下的這一代人,對於養老更是心有餘力不足。這並非一句獨生子女可以解釋,事實上很多家庭子女眾多也依舊面臨着養老的問題,最終還是將這個責任推給社會。
我們家鄉的一個農村,不算偏遠,現代化信息也很健全,只是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一小撮人留下種地,故事就發生在這種地的某一户劉姓人家。劉老太太年輕時極其能幹,種地餵豬,家裏裏外外一把好手,養活大了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兒子在鄰村種地,沒留在自己身邊,每年收成剛好夠自己活命,好在劉老太太也不挑他的,自己有手有腳也不想給兒子添麻煩。兒子每年扛着鋤頭過來給老太太種地,也算是盡了一份孝心。
女兒嫁到了城裏,看起來很光鮮,實際上也不過是個打工的,兩口子一個送外賣,一個幹服務員,為了攢錢買房子,省吃儉用一分錢掰開兩半花,老太太每年秋收有盈餘還會貼補下女兒。
日子一天天過去,老太太轉眼80多歲,腿腳已不及從前利索,耳朵也聾了,眼睛也有些花。人老的時候就是很突然,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需要人照顧了,走出了家門就忘了家的方向。
兒子孝心,把老母親接到家裏,結果沒伺候上半年,家裏雞飛狗跳。自然是兒媳婦有怨言,並非只有一家有父母,女方家也有父母,要照顧總要一碗水端平,再説僱保姆沒有錢,自己伺候又不甘心,矛盾越來越激化,最後劉老太太清醒的時候就去找了女兒。
女兒剛生了一個孩子,還沒上幼兒園,三口之家擠在一個30平米的小屋子,夫妻生活都已經一年沒有正常過了。女兒每天伺候完小的伺候老的,小的不懂事,老的還糊塗,不到半年,女兒也開始嫌棄了。
人們常説久病牀前無孝子,人老了考驗的不是兒女的孝心而是耐心,一個糊里糊塗的老人就像整天上躥下跳的孩子一樣,攪得你心神不寧,暴躁難安,很多時候的情緒都是無心之失,但積累久了,兒女得不到好,老人也跟着寒心。
這就是如今社會的現實,養老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核心根源在於有沒有時間,而時間的根本是你有沒有閒錢。
劉老太太年輕時沒攢一點積蓄,有了全給兒女了,最後淪落個貓嫌狗棄的地步,讓很多老鄰居都感到心酸,最後,聽家裏的老人説,她還是回到了農村的那個小院子,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孤獨的死去,發現是,人已經涼了三天了。
兒子和女兒悲痛欲絕,處理完喪葬,第二天又要奔赴各自的人生軌跡,該掙錢的掙錢,該愁悶的愁悶,生活還在繼續,貧窮和壓抑讓人們連悲痛都來不及多停留半天。
很多老人見到孩子生活的艱難,也多半不忍心添麻煩,所有的苦和難都自己扛,其實子女們心裏都清楚虧欠了父母多少,可是往往這時候只能裝作不知道。
欠了又能怎麼樣,還嗎?
拿什麼還?
除了愧疚和不安,什麼都拿不出來,甚至連陪伴的時間,都要分給公司,分給孩子,分給應酬,分給自己那一小方天地的瑣碎之中,除了滿腔的內疚我們什麼都無法回饋。
父母過得越心酸,子女身上的負罪感便越重。
所以,歸根到底,養老靠誰不如靠自己。
多攢一點積蓄,老了和姐妹們一起互相作伴,不給子女添麻煩,也不給自己受氣,該吃吃,該喝喝,平靜地走完後半生,也算這一輩子對得起自己一回。
你們覺得呢?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