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年虧損64億,股價暴跌9成,“人造鑽石大王”還有救嗎?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文|《財經天下》週刊 張夢依

編輯|楊潔

昔日的“人造鑽石大王”*ST金剛,終於走到了退市邊緣。

12月27日晚間,*ST金剛發佈公告稱,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追溯調整後的財務報表可能觸及相關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市場上有句俗話是“世界鑽石看中國,中國鑽石看河南”。而即使在鑽企多如牛毛的河南,“豫金剛石”也曾是一家引人注目的公司。

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只用了六年時間,它就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碼“豫金剛石”,在2015年時,其股價曾在兩個月時間內上漲了174%。

在當年的招股書中顯示,豫金剛石的人造金剛石產銷量排在國內第三位;巔峯時期,它曾和黃河旋風、中南鑽石一起包攬了國內金剛石行業80%以上的產能和市場份額,堪稱中國版“施華洛世奇”,是國內最大的人造鑽石企業之一。

2020年,豫金剛石出現股價異常波動,三個月內漲幅接近300%,且因業績與股價嚴重不符,被監管層狂點名,一度被停牌核查,與天山生物、長方集團一起被稱為當時A股的“三大妖股”。在2020年11月,豫金剛石“戴帽”。

此後,市場上對*ST金剛的討論,就一直圍繞着財務造假、信披違規、官司纏身等話題展開。兩年時間內,*ST金剛虧損64.33億元。截至12月29日,*ST金剛報收1.79元/股,較2015年的最高點跌去了九成,總市值僅剩21.58億元。

鑽石大王“隕落”

*ST金剛在公告中提到的信披違規,與其財務造假事件有關。

今年8月16日,*ST金剛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根據《告知書》查明涉嫌違法的事實,2019年末*ST金剛虛增淨資產18.56億元。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追溯調整後的淨資產可能為負,可能觸及相關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昔日“鑽石大王”落入如此窘境,還要從去年春天的業績“變臉”説起。

2020年1月18日和2月29日,豫金剛石先後披露了2019年業績預告和業績快報。在業績預告中,豫金剛石預估的2019年歸母淨利潤為6743.8萬元至9634萬元;在業績快報中,歸母淨利潤為8040.34萬元。

但在2020年4月3日,豫金剛石卻發佈了一則修正公告,公司業績突然來了個“大變臉”,2019年公司預計淨利潤虧損51.51億元。

修正前後,豫金剛石的2019年營收不變,均為9.76億元。但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公司淨利潤就從盈利8040.34萬元變成鉅虧51.52億元,同比下滑5447.20%。

2020年4月3日當天,公司股票收盤價為2.93元/股,總市值才只有35.45億元。從2010年至2018年,豫金剛石合計實現淨利潤10.61億元,僅僅是淨虧損額的五分之一。

如此大的業績變動令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震驚,也迅速引來證監會的關注。

4月7日晚間,豫金剛石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因公司淨利潤披露前後存在重大差異,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有關規定,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就會計師對公司2019年的財務報告出具保留意見等問題,監管也屢屢問詢。僅在2020年一年時間,豫金剛石就收到了10份監管函。但豫金剛石對大部分監管函都“置之不理”,只回復了其中的3份。

這一態度也“激怒”了深交所。2020年10月27日,深交所向豫金剛石下發關注函:深交所先後於9月1日、14日向公司發出函件要求公司説明相關問題,公司均未回覆;如在11月27日前公司仍未回覆問詢,深交所將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及相關停復牌處理。

11月2日深夜,豫金剛石對深交所關注函終於做出回覆稱,公司存在資金被動流向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和違規擔保的情況,已觸及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11月3日公司股票停牌一天,11月4日起,公司戴帽ST。

2021年4月,公司又因2020年度財務報表及財務報表附註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2021年8月,中國證監會對*ST金剛下發《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其“財務造假”問題正式浮出水面。根據《告知書》內容,經監管查明,從2016年開始,*ST金剛就開始通過虛構銷售交易及股權轉讓交易,虛增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通過虛構採購交易等方式,虛增存貨、固定資產、非流動資產;公司2018年、2019年的財報中都存在造假行為。*ST金剛2019年末虛增淨資產18.56億元,2019年12月31的淨資產為17.21億元,2020年虧損12.36億元,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追溯調整後的淨資產可能為負。

消息爆出後,有散户在股吧中驚呼:“人在家中坐,雷從天上來。”

根據公告,從2016年起,豫金剛石為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提供擔保及對外提供擔保合計34筆,合計金額約41億元。

同時,經查明,豫金剛石通過虛構採購業務、支付採購款、賬外借款及開具商業匯票等形式向實控人及其關聯方提供資金。從2016年到2019年期間,豫金剛石實控人及關聯方對上市公司形成非經營性佔用資金佔當年披露的淨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07%、8.79%、31.01%、14.9%,累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23億餘元。而豫金剛石未按規定及時披露,亦未在相關年報中披露上述關聯交易。

豫金剛石董事長郭留希也因此被證監會處以罰款1500萬元,並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又是“資本玩家”惹禍

根據公開資料,當前,我國培育鑽石產能約佔全球培育鑽石總產能的50%,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河南省又佔據了國內培育鑽石80%的產能。

豫金剛石便誕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1990年,河南周口個體户郭留希靠着做導電鋼圈生意存了20多萬元本金後,成立了河南遠發金剛石有限公司,生產金剛石原輔材料。到2001年時,公司員工已經有800多人,年收入達到了幾千萬元。

快速發展過程中,郭留希為避免公司出現“家族企業病”,成立了鄭州華晶硬材料有限公司,開始佈局金剛石行業,將之前的遠發公司無償併入;並聘任了來自香港的總經理,為公司奠定現代公司治理架構和企業文化。經過這一系列企業佈局,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成功上市。

在公司巔峯時期,豫金剛石擁有領先的合成設備和生產技術,就連國內最大的金剛石生產企業黃河旋風也曾來到這家企業參觀學習。

在看到消費級人工寶石成為市場風向後,郭留希還宣佈,要投建一項“年產700萬克拉寶石級鑽石項目”。2017年,豫金剛石通過公開市場募集45.67億元,擬將42.88億元用於投入該項目。到了2019年10月,公司公告稱擬終止該項目,並將剩餘募集資金9.99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但對於募集的資金是如何花掉的,公司卻並沒有給出説法。

在2019年10月,深交所下發關注函,多次對公司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大幅增長等事項提出問詢。

同時,豫金剛石和郭留希控制的其他“華晶系”公司,也不斷陷入各種民間借貸、金融貸款等糾紛之中。

郭留希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年定增募集超過45億元資金是公司危機的“源頭”。他表示,當時他自己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的10億元,以及其他各方定增的資金,“都是借來的,各方都要求由我、我的家人或者上市公司給予擔保”。這些“後來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向別人借錢來還利息,借錢來還擔保債務,2020年集中披露和計提了,對公司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豫金剛石的業績也墜入泥潭。2019年公司淨虧損達51.97億元,2020年淨虧損縮窄至約12.36億元。

連虧三年之後,豫金剛石在今年前三個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僅為-1.12億元。目前,公司因揹負了88條訴訟案件,大部分銀行賬户資金、土地、對外投資股權或被凍結,或被查封。截止到今年11月底,公司可動用的貨幣資金餘額僅為3900萬元。

鑽石消費市場叫好不叫座?

人造金剛石應用十分廣泛。在工業領域,金剛石單晶和金剛石微粉可以用於製作鋸、切、磨、鑽等各類超硬材料製品和工具,在消費領域,還能用於消費電子、機械加工、半導體、勘探採掘、建材石材等行業,消費者喜愛鑽石飾品,也有相當一部分由人造金剛石製作而成。

得益於人工鑽石(培育鑽石)產業技術的成熟,以及環保、款式多樣化、高性價比等優勢,人工鑽石逐步取代天然鑽石,成為鑽石行業新的發展方向。

不過,中國鑽石消費市場仍處於教育階段,滲透率相對較低。國盛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在海外地區,鑽石是第一大消費珠寶,2020年佔比達到47%,黃金飾品位居第二位,消費佔比達42%;鑽石在海外婚慶市場的滲透率高達70%。

而在國內市場,由於消費者購買能力有限,珠寶消費更側重保值投資需要,尚未形成鑽石消費時尚化和飾品化的主流趨勢。鑽石在中國婚慶市場的滲透率為47%,遠低於歐美市場。

行業的不成熟、疫情的衝擊,都影響到了鑽石玩家的生存現狀。近年來上市鑽企經營業績均不甚理想。以黃河旋風為例,財報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黃河旋風的淨利潤分別為-2.38億元、3906.2萬元、-9.8億元、4049.15萬元,三年多以來累計虧損超10億元。

財務造假問題曝光、瀕臨退市之際,豫金剛石還要面臨零售鑽石市場的殘酷競爭,但這家公司從高光到隕落,還是令投資者唏噓不已,這家公司還有救嗎?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