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百億基金經理刷屏:拋棄所有框架,什麼能漲我們就買,有嘆其膽量,也有稱其就是追漲殺跌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8月23日訊(記者 沈述紅)放言自己現在“沒有投資框架,框架不管用”,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在機構調研中的言論讓他成為了近日的關注焦點。“三無主義,無框架、無理念、無風格”、“沒有股票池”、“什麼東西能漲,我們就買”、“如果‘招’不靈了,就不要用‘招’來束縛自己。市場變了,你得改變自己”,這些言論均引發了業內廣泛熱議。

在此次調研中,該基金經理坦言自己目前管理總規模已過百億元,他對自己管理產品的初衷毫不諱言,表示自己現在一切操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產品淨值服務,“現在市場給了一個搶錢的機會,大家都在搶錢……功課做足了錢才接得住,所以我們不需要框架……而是要思考對組合更有意義的事情。”

對於這些觀點,部分業內人士嘆其膽量,認為他“説了其他人不敢説的實話”,也有不少基金公司人士稱這是在追漲殺跌,做法不可取。

公開信息顯示,該基金經理進入證券行業已逾12年之久,投資經理年限為6.68年。他如今管理着5只公募基金,截至今年6月底的管理規模為70.86億元。不過,上述調研中,他透露其管理規模已突破百億元。

從其管理的5只產品情況而言,他的任職日期均為2015年及2016年,有4只產品年化回報在-10%以下。不過,近三年來,他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不俗。其中,他管理規模最大的產品今年以來收益已有8.94%,近兩年以來收益為47.13%,近三年以來收益則高達96.63%,另兩隻產品近三年業績更是紛紛超過了230%。

在今年一季報以及過往多個季報中,他表示自己管理的新興活力和智能生活等產品,會圍繞‘醫藥+消費+科技’做均衡配置,不會特別偏向一個特定領域。同時根據市場變化和板塊的估值水平,在不同方向做適度的偏離。此前的採訪中,他也強調過,自己對任何行業沒有投資偏好,堅持開放的投資體系,但內心更傾向於配置成長股。

“三無主義”驚人言論

近日,華北一家基金公司某基金經理在8月16日的一次機構調研內容在業內快速發酵。

在此次調研中,該基金經理談及投研框架時,表示自己“現在沒啥框架,就是一門心思想把淨值跑得更快一點。框架以前有都,只不過現在都拋棄了。”在他看來,框架不管用,市場總會變。

2019年至2021年間,他一直在用醫藥、消費、科技“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思路在操作,但如今已全部推翻。“現在我們是三無主義,無框架、無理念、無風格。我不再想用任何框架和理念束縛自己,什麼能漲就買什麼,什麼能漲得更快就買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操作目的,都是為了給產品淨值服務。”

他表示自己並不糾結機會是否短線,長期、短期機會都要把握。只要能漲,就要儘可能捕捉到,要尊重市場每一個上漲的機會。

當被問及“如何確定哪個標的漲得快和好”,他總結為確定“邊際變化和兑現的及時性”,當標的估值透支到無法接受的程度,他會選擇賣掉。談及佈局方向,該基金經理稱自己的答案是“賽道+”,也就是“接着找,趕緊找,趕緊‘搶錢’。 如果‘招’不靈了,就不要用‘招’來束縛自己,尊重市場風格就好。因為一種風格不可能吃遍天下。市場變了,你得改變自己。”

至於為何其投資組合的落腳點最終到了“新半軍(新能源、半導體、軍工)”這樣的領域,他認為這是因為通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篩選個股後,最終都是這些成長賽道凸顯出來。

“你可以看好‘新半軍’,但前提是一定要把這裏面最能漲的品種揪出來,不然是沒有意義的。”他説。

一般而言,基金經理會有自己可買的股票池,但該基金經理稱自己沒有股票池,其手頭上要買的品種有很多,投資組合長期維持約30個品種。他表示自己每天都在過濾完標的之後,有些標的會pass掉,有些會納入進來,標記一下,等估值到合理水平就開始加倉。

現在的持倉中,他表示可能有1/3以上的品種是研究員推薦過的,但前十大持倉,他的要求更為苛刻,必須“親力親為,否則踩雷了會很麻煩。”

針對當下的市場,他認為現在沒有大的系統性風險,一週翻倍的品種有一大把,他曾多次錯過這樣的機會,非常後悔,“如果當時我們對自己再狠一點,再花點時間去看一下,也許就不會錯過”。

他表示,當下的市場給了“搶錢”的機會,大家都在“搶錢”,“但基金經理拿着盆去接錢的過程中,得讓你的盆不要有讓大錢漏下去的洞,這就需要把功課做足。”所以,他認為這個過程中,框架不重要,思考對組合更有意義的事情,讓淨值漲起來更重要。

4月“邊哭邊加倉”

今年一季度的黑天鵝事件,該基金經理和絕大多數同行一樣未能順利躲過。到了4月中旬,他持倉中的汽車零部件標的天天跌停,“能怎麼辦,我基本上每天都一邊哭一邊加倉,很快把那些品種買到了很重的倉位,然後繼續天天跌停,一點招沒有。”

然而,如今回過頭看,他表示所有的煎熬都是值得的。

他還坦陳,自己今年在CXO上賠了不少錢,“更尷尬的是,這個錢我也掙不回來了,因為我可能後面也不打算再買CXO了,我現在的醫藥標避開了主流賽道的品種。”

這位基金經理在調研中對自己過往的投資經理也直言不諱,雖然截至目前的管理規模已突破百億元,但他稱自己2016年至2018年的投資並沒做好,尤其是2018年“做得巨爛無比,差點被開除”,後來被“擼掉”了基金經理一職,來到了研究部門,當了8個月研究員。

和過去相比,動態調整現在對他而言尤為重要,在調整中,他會賣掉貴的,尋找性價比更合適的品種。在他看來,性價比合適的品種每天都能找到一大堆,“我現在手上就有好幾個想買的標的,但有時候我買一個公司,得花一個月的時間才能買到我想要的成本,所以要很耐心地買。”

“我幾乎每天或每週都要對組合進行審視,隨時都在做動態調整。”

不過,他也強調安全邊際,認為上市公司當期業績的可兑現性以及當期的估值很重要,要不要買成重倉股,要看公司空間夠不夠大,個股挖掘最終要結合品種所在的行業的供需格局、競爭態勢,要尋找壁壘特別高的品種。“我現在很頭疼,我找不到哪個公司一年再能漲七八倍。雖然我的組合裏面還有這樣的品種,但要挖掘出新的有巨大潛力的標的,給明年作準備,是一個很大的困難。”

如何驗證一家上市公司的靠譜程度?他直言,如果沒有十幾場以上的調研和訪談,很難得到準確的結論。“和專家訪談兩三場,是沒有用的,因為專家可能出於不同的目的進行訪談,你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是錯誤的,會被騙,所以要做足夠多的深度訪談,不斷跟產業鏈的人進行交流,提升交流效率,把bug 逐一拔除。”

説到自己擔任基金經理的狀態,他表示十幾年來,自己基本沒有真正休假過一天,“沒法休假,就算休假,賣方和同行也不會‘放過’你,各種電話、會議都無可避免,所以假期對我們無效。”

百億基金經理的坎坷歷程:曾聚焦“醫藥+消費+科技”

公開信息顯示,該基金經理進入證券行業已逾12年之久,投資經理年限為6.68年。他曾就職於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任高級審計師;2010年2月加入瞭如今所在的基金公司,歷任行業研究員及基金經理助理,2015年起擔任基金經理,如今管理着5只公募基金,截至今年6月底的管理規模為70.86億元。

不過,上述調研中,他透露其管理規模已突破百億元。而在2021年三季度以前,他的管理規模多在10億元以下。2018年三季度末,他管理的產品僅剩1只,規模僅有1億元出頭。

在此前的採訪中,他曾稱自己組合管理基礎框架可以概括為“守正出奇”:以相對確定的阿爾法應對不確定性的世界,此為守正;以具備較強貝塔屬性的階段性科技型品種做偏離,此為出奇。

在今年一季報以及過往多個季報中,他表示自己管理的新興活力和智能生活等產品,會圍繞‘醫藥+消費+科技’做均衡配置,不會特別偏向一個特定領域。同時根據市場變化和板塊的估值水平,在不同方向做適度的偏離。

2021年的一次採訪中,他也強調過,自己對任何行業沒有投資偏好,堅持開放的投資體系,但內心更傾向於配置成長股,自上而下選擇高景氣度的行業賽道,然後自下而上選擇阿爾法屬性比較強的個股,對重倉股的阿爾法屬性要求更高。

彼時,他認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速非常確定,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板塊基本面在2022年的投資機會依然值得期待。

從其管理的5只產品情況而言,他的任職日期均為2015年及2016年,任職回報分別為-46.10%、-28.01%、-26.00%、-18.56%、17.19%,年化回報也多在-10%以下。不過,近三年來,他管理的產品業績不俗。

其中,他管理規模最大的產品,今年以來收益已有8.94%,近兩年以來收益為47.13%,近三年以來收益則高達96.63%,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前列。一季度末二季度初,該產品適當減持了部分價值,加倉了部分成長,但仍保持以價值為主的配置,包 括有色、煤炭、計算機、電新、電子等。由其管理的另兩隻產品近三年業績更是紛紛超過了230%。

重倉股上,截至今年6月底,他管理的5只產品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石英股份、衞士通、華軟科技、拓普集團、美聯新材、鈞達股份、新泉股份、華海清科、晶科能源、京泉華。

本文源自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