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商湯科技發佈港股上市以來首份年度業績報告,於2021年實現營收47億元,同比增長36.4%,毛利率保持在69.7%高位。
除了商湯自身的顯著增長,財報中更透露出人工智能產業正走到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開啓賦能多種行業的新時代。究其原因,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數據成為新的重點生產要素等趨勢已勢不可擋。顯然,在商湯的成績背後,是一個全新經濟週期的來臨。
數據驅動新經濟週期
數據在國家層面彰顯自己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回溯到2019 年 11 月上旬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2020年4月9日新華社刊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數據首次加入國家明確的要進行市場化配置的要素行列: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説,當前數字經濟正在引領新經濟發展,數字經濟覆蓋面廣且滲透力強,與各行業融合發展。基於此,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從這一論點出發,數據的加入代表着傳統生產週期的進化,新的生產要素,帶來了新的經濟內涵,一個新週期已經展開。
實際上,數據的加速累積帶來了全新的流動、分析與應用需求。然而,傳統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在效率上難以應對海量需求,另一方面很多重複性動作給處理能力造成了浪費。尤其是在一些前沿行業,譬如自動駕駛每天都會積累難以數計的數據,工業互聯網對數據和圖像實時處理分析的要求很高,否則無法如實、快速地分析生產狀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AI成為了傳統產業數智化改造、城市與社會治理等具體實踐中的重要助力,它不但能夠用數據的方式應對和處理數據,輸出更反映實際情況的結果,還能用於工作流程塑造,提高系統的效率。
2022年1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既明確了數字經濟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等屬性,也提出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服務需求,比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優勢技術供給、數字經濟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等。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經濟的新發展歷程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表現,一些前期積累了較好優勢的區域,需要有更超前、視野更廣、全局性更強的佈局,並培育起一批具有提振和強助力作用的龍頭企業。只有政策與需求產生了共鳴,才能開啓良性的正循環。
以上海為例,上海在擁有大量技術、人才和優勢企業儲備的基礎上,於《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聚焦“數智賦能”的基礎底座構建,率先探索符合時代特徵、上海特色的城市數字化轉型新路子和新經驗。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也在2021年12月印發《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聚焦核心技術力量建設。
2022年1月,商湯科技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AIDC)在上海臨港正式落成啓用,並獲得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授予“上海人工智能融合賦能中心”稱號。對基礎設施的重視,將讓產業發展贏在起跑線上,而賦能作用的深化,必然帶來新產業機遇和商業成果。
商湯用AI基建搭起週期底座
數據是信息時代的新“石油”,但開採、燒煉必然需要新的基礎設施支持。早在2019年,工信部就提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商業公司的角度上説,這也是承接產業數智化升級、迎接新週期紅利的必要條件。
對AI處理數據資源而言,算法與模型的複用能力對最終的綜合成本起到決定性作用。換句話説,新週期的基礎設施,需要是軟件和硬件的有效組合,用更全面的覆蓋和應用能力降低成本,並擴大應用範圍。
商湯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其AI大裝置SenseCore生產出的商用模型數量達34,000多個,同比增長了152%,2021年研發人員每人年均生產的商用模型數增至5.94個,相較於2020年的和2019年分別提高了72%和13倍。
商湯SenseCore的三重優勢——豐富的算法模型、大規模的數據、超大規模算力,利用批量生產部署、長期複用和迭代升級,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的生產成本。在人工智能行業,商湯正在產生明顯的數據規模效應和研發成果規模效應,隨着成果滾雪球式壯大,商湯的護城河也越來越深。
更重要的是,商湯打破了傳統AI領域“叫好不叫座”的怪圈:
一方面,根據沙利文發佈的《2021年中國計算機視覺市場報告》,商湯在計算機視覺領導者象限中位列第一,且“增長指數”及“創新指數”雙維度全面領先。根據IDC發佈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報告》,商湯再次蟬聯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第一。商湯的技術在行業內保持領先優勢。
另一方面,商湯落地多種成熟的AI應用場景,得到了更多客户的承認。僅智慧商業這一項,商湯企業方舟平台助力眾多企業數字化轉型,客户數量持續擴大至922家,其中包括超過200家《財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客户,單客户平均收入金額提高21.3%。在中國企業級計算機視覺軟件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對於賦能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的深刻意義,在其商業化過程中得到了驗證。這種與場景深入融合的能力,成為商湯的又一重護城河。
正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的那樣,“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而商湯科技用基礎設施的普適性,終結了中國AI行業四處割據、孤島成片的時代,打開了人工智能普惠應用的大門。SenseCore作為前所未見的AI綜合基礎設施,成為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新週期運轉的堅實底座。
先發優勢助推高質量增長
沙利文的報告指出,2020年-2025年中國AI軟件市場將會實現41.5%的年化增長率,在2025年將達1671億元。在大週期漸進式演化的背景下,不同行業的需求也是逐步釋放的,所以需求依然是可持續的,技術進步與效率提升同在。
企業需要跟上這種演化過程。2022年一季度,商湯將進一步發展智能汽車業務和數字空間業務,重點構建元宇宙賦能平台。這種反應迅速的組織變革能力,或許也是商湯承接新經濟週期紅利的關鍵。
如果説SenseCore和AIDC帶來了生產效率上的優勢,商湯的持續研發能力則讓它始終先於需求爆發一步,提前做出佈局。2021年,商湯科技扣除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研發投入30.6億元,總營收佔比高達65.1%,四年總研發投入超過80億元,這讓智慧城市、智慧商業、智能汽車、智慧生活四大業務板塊更能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因此,商湯在研發與成果的正循環中獲得更大的想象空間。比如財報披露,2021年內,以SenseAuto(絕影)智能汽車平台為基礎,商湯科技簽約的合作車企客户數超過30家,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產品累計前裝定點數量達2300萬台,覆蓋未來五年內量產的60多款車型。
而來自ICVTank的數據顯示,自動駕駛系統市場將以超過21%的複合增長率在2025年達到2250億元;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以超過15%的複合增長率在2025年達到1030億元。商湯的規模化增長已是板上釘釘。
今年2月,中金髮布研究報告,首予商湯“跑贏行業”評級,強調了高邊際成本對AI模型規模化應用帶來阻礙,而商湯SenseCore既能降低模型訓練的邊際成本,提供海量AI模型滿足長尾需求,又在高質量的客户基礎上反哺大模型。商湯的先發優勢,已經在技術和應用中持續穩固。隨着需求上升,商湯或能進一步和新週期產生共鳴,價值評估的錨點也將轉變。
商湯披露,圍繞SenseCore的AI芯片聯盟體系初步建立,商湯與國內30多家頭部半導體公司、高校及國家標準機構共同發起了人工智能算力產業聯盟,工信部標準化研究院與商湯共建AI算力及芯片評測聯合實驗室。此外,SenseCore在2021年對國產GPU芯片適配取得重大進展:它實現了基於國產芯片的AI模型訓練,為大規模國產化訓練奠定了技術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國產芯片並行訓練速度在典型模型上,甚至實現了對英偉達V100 GPU的超越,商湯正在幫助國產GPU芯片衝刺一流應用水準。
人工智能產業突破的過程裏,商湯正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建設添磚加瓦。
商湯CEO徐立説,商湯要繼續推動賦能更多產業,造福社會。普惠的人工智能,帶來的價值或許最為廣泛。2022年,商湯將進一步向市場開放SenseCore。在中國經濟轉型的節點上,商湯正在用拓展人工智能產業化的邊界的方式,創造歷史性的商業與社會價值。
來源: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