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何設立能源綜合生產能力指標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能源安全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將“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納入安全保障類指標。專家表示,能源安全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必須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動能源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供需關係持續向好;原油產量連續2年企穩回升,天然氣連續4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頁岩油產量超過100萬噸,頁岩氣產量達到200億立方米,非常規油氣資源規模化開發成為新的增長點;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到2020年底,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增長到10.83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佔總裝機比重接近50%,建立起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雖然能源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但由於資源稟賦,我國能源安全一直面臨不小的威脅,矛盾集中體現在油氣安全問題上,即國內油氣資源不能有效地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由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編撰的《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2019—2020)》顯示,2019年,我國原油進口量50572萬噸,增長9.5%,石油對外依存度達70.8%;天然氣進口量9660萬噸,同比增長6.9%,對外依存度達43%。

  不斷攀升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帶來的後果是,一旦國際石油供應出現動盪,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在全球低碳化轉型的浪潮中,我國油氣行業實現轉型發展還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包括可能會面臨中短期油氣供應不足風險,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博弈加劇,國際油氣合作增添新的困難和壓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石油集團原董事長王宜林表示。

  總體而言,當前我國能源安全主要體現在3方面:一是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安全結構性矛盾突出,其中,煤炭消費佔比超過一半,不利於低碳清潔發展。與此同時,隨着需求的增長,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二是進口通道集中度高,且所經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較大,風險評估與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三是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替代能源發展不足,體制機制障礙突出。

  因此,築牢能源安全這道“閘門”迫在眉睫。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認為,當今世界正經歷一場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能源發展呈現低碳化、電力化、智能化趨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大,全球能源治理體系深度調整。“這對我國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出更高要求。”章建華表示,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保持國內能源供需動態平衡,增強能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化保障能力。同時,全方位加強能源國際合作,努力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據瞭解,在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我國將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堅持把國內油氣勘探開發作為保障油氣安全的“壓艙石”,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穩定勘探開發資金投入,持續加大重點領域、重點盆地勘探和產能建設力度,不斷加強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同時,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全力打造“全國一張網”,積極推進東北、華北、西南、西北等“百億方”級儲氣庫羣建設,穩步擴大天然氣儲備規模,有效提升儲氣調峯能力。

  在提高能源供給水平方面,我國將加快風電光伏發展。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完成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願景,今後每年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總量較“十三五”時期大幅增長,壯大產業規模,有效降低成本。同時,穩步推進水電、核電建設。

  此外,我國還將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儲存能力。大力發展抽水蓄能和儲能產業,加快推進儲能示範項目建設,通過降成本、建機制、強技術、擴規模等舉措,切實走出儲能商業化應用的新路子。按照靈活調節機組標準建設煤電項目,加快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