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券商投行業務淨收入430億!"三中兩滬一華"位居前六,馬太效應加大
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整體手續費及佣金呈現下滑,而投行業務成為表現亮眼的業務板塊。Choice數據顯示,41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429.98億元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長5.35%。
行業格局上,投行馬太效應再次加劇,“三中兩滬一華”位居前六,合計攬入的投行手續費淨收入佔到上市券商整體該項收入的近六成。
前三季度投行攬入430億元
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41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429.98億元的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同比增長5.35%。從排名來看,“三中兩滬一華”位居前六,排名前六的上市券商合計攬入252.29億元投行手續費淨收入,佔比近六成。
具體而言,中信證券以62.71億元的投行手續費淨收入穩居第一,同比增長11.11%;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則分別以46.57億元、45.66億元居於第二梯隊,分別同比增長12.66%、31.62%;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則分別排名第四到第六名,攬入37.57億元、30.73億元、29.05億元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
此外,申萬宏源、國金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也進入前十,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規模均在13億-14億元範圍內。共有12家券商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規模在10億元以上,去年同期則為13家。
從同比變動數據來看,券商投行業務馬太效應再次加劇。
投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在去年較高基數下再次獲得增長。其中,中信建投、國金證券同比增幅均超過30%,國泰君安同比增幅也超過28%,申萬宏源增幅超18%。此外,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增長亮眼,前三季度攬入6.32億元收入,同比增長82%,為同比增幅最高的上市券商。
而本身投行業務基礎就較為薄弱的券商,投行收入再次萎縮。中原證券、華西證券、東北證券、華林證券、中銀證券均同比下滑超50%。
中信、中金分居A股及港股IPO承銷第一
Wind數據顯示,從前三季度A股IPO承銷金額來看,中信證券以1095億元的承銷金額穩居第一,承銷家數達到45家;其次是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證券,IPO承銷金額分別為469億元、401億元和383億元;華泰聯合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亦超過200億元。
從今年前三季度IPO重點項目來看,按照上市日期計算,今年前三季度上市的300個A股IPO項目中,共有77家公司的承銷及保薦費用超1億元,其中13家承銷及保薦費用超2億元。
具體來看,中國移動A股IPO的募資總額達到519.81億元,承銷及保薦費達到5.4億元,由中金公司及中信證券保薦,主承銷商則為招商證券、華泰聯合、中銀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6家。
此外,聯影醫療、海光信息、晶科能源的募資總額也超過100億元,依次分別為109.88億元、108億元、100億元,承銷及保薦費用分別為2.07億元、1.88億元、2.3億元。保薦機構方面,晶科能源由中信建投保薦,聯影醫療由中信證券及中金公司保薦,海光信息由中信證券保薦。
港股市場方面,中金公司牢牢佔據第一的位置。今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港股IPO募資金額達到133.21億港元,市場份額達到19.65%;承銷家數達到23家。其中,中金香港與瑞銀一起擔任年內港股最大IPO項目中國中免的聯席保薦人。華泰金控則以89.11億港元的IPO承銷金額排名第二,承銷家數為10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國軒高科、杉杉股份、格林美、科達製造成為首批四家在瑞交所發行GDR的公司,分別募集資金6.85億、3.19億、3.74億、1.73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國軒高科GDR由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牽頭完成。
在再融資領域,今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承銷的增發規模分別為893億元和743億元,緊隨其後的依次是華泰聯合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分別為589億元、449億元和410億元。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券商的定價能力、銷售能力以及協同能力日益成為投行業務的勝負手。據華創證券非銀組徐康、張慧、洪錦屏等人在研報中分析,註冊制背景下,券商開展投行業務需投入更多資本金並承擔投資風險,風險上升。短期內,想要在“跟投+包銷”驅動的“投行+投資”模式下獲得優秀的業績表現,券商自身的定價能力、銷售能力將成為關鍵。
華創證券認為,長期來看,組織架構佈局、產品準備是業務協同的關鍵。觀高盛經驗,當業務走進成熟期,準備就緒的業務實力、完備的產品、通暢的產品輸送渠道對於業務協同模式的成型缺一不可。國內券商業務協同模式正在摸索,已開始協同佈局且存在業務優勢的券商,在全面推行註冊制的背景下,在長期發展中更容易實現強強聯合,展現協同優勢。
責編:高帥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