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觀止|綠色金融如何“潤”三農“扶”小微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四紅)踐行“雙碳”目標、推動綠色金融,是不少金融機構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今年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就有機構發佈首份獨立環境氣候信息披露報告,還有機構現場展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建設成果,也不乏銀行秀出綠色金融業務餘額增長線。

多方推動,綠色金融服務圈正在不斷擴大。而在9月4日召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投融資國際論壇上,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卜永祥就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探索與思考,也給了業內不少新的思路和啓發。

服貿觀止|綠色金融如何“潤”三農“扶”小微

“雙碳”之下,綠色已成為不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色,但要實現“3060”的碳達峯和碳中和目標,農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綠色轉型問題不可避免。

可以用一組數據來印證。卜永祥介紹,當前,我國農業和中小微企業這些普惠金融主體,在全國的碳排放量中的含量分別佔到了30%和50%。換句話説,有將近1/3的碳排放和將近一半的碳排放是由農村地區和中小微企業所造成。

因此,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大關鍵是,要發揮金融對“三農”、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引導和支持作用,使得這些普惠金融的主體,實現資金的可獲得、價格的實惠以及資金使用安全。

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和中小微企業綠色轉型仍處於起步階段。卜永祥直言,這些領域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例如,首要問題就是認綠。

何為認綠?卜永祥稱,和其他的綠色金融項目一樣,在這些“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領域存在非常顯著的外部性問題,也就是説一個綠色項目不僅產生經濟效益,也產生環境效益,還產生社會效益。“這樣的話好像一個企業修了一條公路,大家都可以走,這樣就會產生一個搭便車的問題。這問題產生以後,就會提高項目融資的成本,提高項目開發的成本,從而使得這些‘三農’領域、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變得更高,這其實也是綠色金融的共性問題。”卜永祥説道。

另從需求端來看,現在“三農”的主體還有中小微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意識仍然比較薄弱;此外在金融服務基礎上,金融標準體系、信息披露、配套基礎設施、能力建設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雖任重道遠,但曙光已現。會上,卜永祥也提到,近年來,人民銀行在浙江衢州、山東臨沂、江西贛州等相關試驗區積極探索,並在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激活綠色資產金融價值、建立融資風險分擔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對於後續如何推進普惠、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卜永祥進一步提出多個建議。

一條路徑是自上而下進行制度設計、產品設計、金融服務模式設計。其中就包括,要構建完備的綠色標準體系,明確綠色普惠融合範圍、轉型的技術標準、產品服務規範等,且要構建適合農業和小微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機制,為它們建立一個碳賬户,完善碳的核算方法。

同時要加強政策引導,可繼續用好當前行之有效的現有政策工具,把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税收優惠、風險補償、央行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落到實處;可制定農業和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政策工具,例如建立農業碳減排的風險共擔機制和小微企業的綠色發展基金,來支持小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等。

另從自下而上方面,卜永祥強調,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培育市場,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用價格來引導企業,激勵企業更多地進行綠色轉型。可適時啓動全國核證自願減排市場(CCER),推動農業部門廣泛參與碳匯交易;另外可推動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通過價格機制引導普惠主體低碳轉型。

談及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後續融合發展以及機構可行途徑,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近年來,綠色金融逐漸滲透至三農、小微,相關金融機構首先要提高自身認知,認識到支農支小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價值;同時,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創新,運用綠色金融的工具去支持小微和三農,可嘗試通過綠色信貸、保險、綠色基金等手段以及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將綠色金融精準‘澆灌’至三農、小微領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5 字。

轉載請註明: 服貿觀止|綠色金融如何“潤”三農“扶”小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