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定增市場化步入常態,137家上市公司募資計劃“流產”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財經

項目終止,或者批文到期失效,已成為定增市場的常態。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共有137家上市公司終止定增,原因主要為監管政策及市場環境的變化。其中,有公司是批文到期自動失效,有公司是批文有效期即將屆滿而終止。

多名市場人士認為,此現象是市場化的體現,如今定增項目供不應求,機構投資者參與定增的性價比在提高。“打鐵還須自身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應努力提高基本面。

批文陸續到期

11月30日,富臨運業、先鋒電子均宣佈終止2020年度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兩家上市公司此前醖釀定增已有一年多時間。談及終止原因,兩家公司都表示與資本市場環境變化有關。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對Wind數據的統計,今年前11個月,共有137家上市公司“停止實施”定增(非併購類),其中11月有6家,10月有8家。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在137家上市公司終止的定增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的定增實際上已獲得監管層批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逾20家上市公司因定增批文到期失效或即將到期而終止。

比如前述的先鋒電子,該公司在去年12月從證監會獲得定增批文。先鋒電子表示,該公司在拿到批文後會同中介機構積極推進發行事宜,但批覆12個月有效期即將屆滿,且自籌劃此次定增以來,資本市場環境、融資時機等因素髮生了諸多變化。

此外,福達合金、方直科技、中元股份、華北製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批文均在11月到期失效。

從上述已獲批文但終止定增的案例來看,上市公司多為中小公司。逾六成公司的市值在50億以下,接近六成公司的股票日均成交額在1億元以下,有一半公司去年淨利潤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

華中地區一名股權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定增市場分化較大,機構投資者都在搶好項目份額,價格水漲船高;資質一般的項目無人問津。深圳一位私募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不過他認為上小市值公司也有好項目,不能完全一刀切。“主要依據財務指標、行業賽道來篩選標的”。

華南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如今上市公司拿到定增批覆也可能發不出來導致失敗,這正是市場化的重要表現,“目前定增項目供大於求,屬於買方市場,發不出來已成常態。”

戰投定增仍受嚴監管

除富臨運業、先鋒電子外,11月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創業環保在堅持一年後最終撤回定增計劃。不同的是,創業環保此前擬推出“戰略投資者鎖價定增”。

根據原計劃,創業環保擬引入戰略投資者長江環保集團與三峽資本,後者為前者的一致行動人。在經過監管層問詢後,三峽資本退出戰略投資者名單。

然而11月23日,創業環保表示,鑑於國家政策及資本市場環境變化,並綜合考慮公司實際情況、發展規劃等諸多因素,與中介機構反覆溝通後決定終止該次定增。當天該公司披露新的定增預案,不再屬於戰投鎖價定增,而是詢價定增,募資規模也從原來的18億元降低至8.31億元。

由此不難看出,“戰投式鎖價定增”目前仍然受到嚴格監管。大華股份12月1日修訂戰投鎖價定增預案,將原計劃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中移資本調整為中國移動。

多名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PE背景的戰略投資者較難通過監管層的認定。

當然,部分戰投鎖價定增仍在推進當中,比如寧波港、招商港口、尚品宅配、東華科技、上海電力、上海醫藥等。根據證券時報記者此前梳理,仍在推進的案例中,戰略投資者多為國資企業,只有尚品宅配引入的戰投京東為民企。

定增項目發行不易

從今年前11個月定增項目實施的情況來看,部分定增發行不及預期。

定增募資方面,前11個月有125家上市公司的募資不達預期,佔比較大。從行業來看,實際募資規模離目標差距較大的公司集中在證券行業。具體項目有浙商證券、天風證券、湘財股份、東興證券等。

公開資料顯示,浙商證券原計劃募資100億元,實際募資只有28.05億元,“募資差額”達到70億元以上,在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湘財股份原計劃定增募資47億元,實際募資17.37億元;東興證券原計劃募資70億元,實際募資44.93億元。

上述情況顯然與券商股年內的行情表現密切相關。Wind數據顯示,非銀指數今年以來已經下跌逾20%,有機構投資者在券商定增項目上出現浮虧。

以天風證券為例,該公司定增股在10月29日解禁,但至今仍處破發狀態。這意味着,參與天風證券定增項目的機構投資者中國人壽資管、中意資管、財通基金、銀河證券、申萬宏源證券、開源證券、聯儲證券、東海證券等賬面浮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