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9日消息(記者呂紅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我國有1800多個縣和縣級市,縣城是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國家發改委最近印發通知,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明確公共領域17項建設任務。系列報道《探路縣城城鎮化》第二篇:縣城補短板,錢從哪裏來?
縣城財力不足以支撐城鎮化補短板
我國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由縣和縣級市自身推動,資金來源的大頭是財政資金。近年來,由於縣城房地產開發比較活躍,土地出讓金也水漲船高。不過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説,大部分縣城的財力仍然不足以支撐城鎮化補短板所需資金。“我國的縣域,除了百強縣等少數縣的財政實力相對好一些,絕大部分的縣都是‘吃飯財政’。財政相當一部分支出是財政供養人員支出,教育領域的財政負擔也比較重,完全靠當地是很有限的。”陳耀説。
專家建議:公益性項目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實際上,和大城市一樣,不少縣城也有城投公司,但由於種種原因,獲得銀行授信以及發債都很困難,通過其他途徑融資,成本比較高,同樣不能支撐補短板所需資金。既然如此,錢究竟從哪裏來?
國家發改委的思路是,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區分公益性、準公益性和經營性項目,合理設計資金保障方式,既拓寬財政資金投入渠道,又調動金融資本和工商資本投入的積極性。陳耀建議,對於縣城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根據當地財力,加大上一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陳耀介紹:“補短板其中很大部分是上一級的轉移支付,包括市級、省級,甚至中央一級;對於非省直管縣,要靠市、縣兩級給予一定支持;西部縣城需要中央財政加大一部分的支持力度。”
國家發改委也明確,縣城公益性項目主要通過地方政府財政資金予以投入,符合條件的縣城公益性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適當支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員馬慶斌指出,公益性項目也要細分,有的可以用發債的方式融資。
馬慶斌表示:“公益性項目有一定的收益,但市場資本和社會資本對此不太感興趣,雖然風險不大,但投資長、收益低。當收益率達不到社會資本預期時,可以採用發債的方式,比如地方專項債或抗疫特別國債。”
國家發改委: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針對縣城準公益性及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國家發改委提出要設計市場化的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聯動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其中,對於準公益性項目,馬慶斌建議,政府要發揮好引導和撬動作用。
馬慶斌説:“前期當社會資本收益還看不清楚的時候,政府要發揮作用。比如用開發性金融、專項企業債券等社會化方式,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再逐步採取PPP或者BOT等多元化的方式,讓社會資本進入。”
此外,縣城補短板投入巨大,會不會推高地方政府債務,也備受關注。記者注意到,國家發改委提出了需要注意避免的5類問題,其中就包括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