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中,約有1/3被丟棄或浪費掉,相當於13億噸糧食,約合1萬億美元的經濟成本、7000億美元的環境成本以及900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全球還有大量極端貧困人口營養供給得不到保障。聯合國日前發佈的《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球飢餓人數可能將在去年6.9億的基礎上增加0.83億—1.32億。
強烈反差的背後,是全球購買力不均衡的現實。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世界最貧困地區,消費者的食物浪費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約10公斤,而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數字超過了100公斤。糧農組織首席經濟學家指出:“糧食是足夠的,今年也是如此。問題在於人們購買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費造成的需求過剩會推高食品價格,這對食品支出佔比較高的窮人影響更大,令他們難以負擔具有充足營養的食物,生存境遇進一步惡化。
在市場經濟中,買多少食物似乎是消費者的個人自由,有人還拿經濟學的“破窗理論”為浪費行為開脱,認為這是為食品餐飲行業的繁榮作貢獻,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給玻璃廠和安裝工人帶來經濟收益一樣。法國經濟學家巴師夏在其著名論文《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反駁,“你的理論停留在看得到的那些東西,沒有考慮那些看不到的”,更換窗户的財富本可以另作他用。
食物浪費的機會成本和環境成本都很大。糧食生產是資源密集型產業,除了賬單上標明的成本,人們在丟棄食物時還浪費了大量看不見的土地、化肥、水、能源等資源。人們本可以把這些資源節省下來,歸還侵佔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降低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有研究顯示,生產食品產生的碳排放約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4,而填埋丟棄的腐爛食物更會產生甲烷等長效温室氣體。氣候變化反過來會威脅糧食安全。
一方面是食物生產供應受到威脅,一方面食物需求還在不斷增長。據預測,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長和收入增加將導致全球農產品需求增加35%—50%,這將給全球自然資源造成更大壓力。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人類需要採取多種應對措施,制止食物浪費和損失應該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0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