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年銷30萬輛而紅極一時的眾泰汽車,或許真的要涼了......
2020年前三季度股東淨利潤為虧損近16億元
10月30日晚間,已經更名為*ST眾泰的眾泰汽車發佈了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財報數據顯示,*ST眾泰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2.1億元,同比下降-26.7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5.3億元,同比下降-12.52%。
前三季度,*ST眾泰實現營業收入9.81億元,同比下降72.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15.63億元,同比下降-105.67%。
2020年第三季度,*ST眾泰實現營收2.11億元,同比下滑26.7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5.29億元,同比下滑12.52%。
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ST眾泰持有的貨幣資金為3億元,較2019年年底持有的21.99億元大幅下滑。當期資產負債率達74.64%,2019年年末這一比率為68.74%。
二級市場上,截至10月30日收盤,*ST眾泰的最新市值29億。據中國基金報,2020年前三季度就已經虧掉了一半市值,若按照公司預測計算,*ST眾泰2020年全年虧損極有可能超過其當前的股票市值。
此前,在三季度業績預告裏,眾泰汽車曾表示,公司前三季度業績虧損較大原因為,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受資金短缺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及汽車行業整體景氣度不高,同時銀行貸款逾期導致的公司再融資能力下降及資金緊張狀況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公司下屬各基地基本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公司的汽車產銷大幅下降,銷售收入大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眾泰汽車董事婁國海再次表示無法保證本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理由是: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鐵牛集團有限公司對公司的業績補償兑現難度較大,公司面臨眾多訴訟及擔保事項。在此情況下,無法合理估計公司因業績補償及或有事項對公司造成的損失金額,無法確認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等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面臨資金危機
公開資料顯示,*ST眾泰是以整車研發、製造及銷售為核心業務的汽車製造企業,旗下擁有眾泰、江南、君馬等自主品牌,產品覆蓋轎車、SUV、MPV和新能源汽車等細分市場。
2016年,*ST眾泰累計銷量達到33.31萬輛,同比增長50%,進入當年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前十;2017年,*ST眾泰銷量為31.7萬輛,連續第二年銷量突破30萬輛。
經歷過銷量的高光時刻後,*ST眾泰的銷量開始走下坡路。2018年,*ST眾泰全年銷量跌落至23.4萬輛,同比下滑26.23%,未達當年48萬輛銷量目標的一半。2019年,*ST眾泰(不包括君馬)的品牌銷量為11.66萬輛,同比下降近50%。
今年3月初,*ST眾泰相關負責人也曾向中國經營報表示:“2019年眾泰遇到了一些困難,也獲得了6000萬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和來自多家銀行共計30億元的紓困資金。”
中國經營報瞭解到,浙江永康農商行便是上述30億元紓困資金的初始貸款人之一。2019年8月,浙江永康農商行等4家銀行作為初始貸款人,*ST眾泰作為借款人,簽署了《人民幣30億元流動資金銀團貸款合同》。
依照合同約定,貸款年利率為4.35%,貸款期限為首筆貸款資金提款日1年的期間,借款人應該在貸款期限結束前,清償所欠的全部債務。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30億元流動資金貸款已全部逾期。
對於獲得的30億元的紓困資金,*ST眾泰相關負責人表示,資金分配會按照公司生產經營計劃執行,主要用於國六小強版的投產,A16/B21等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後續公司將繼續相關融資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有投資者向*ST眾泰管理層問道:“公司去年向永康政府、浙商銀行等機構申請了30多億元貸款用來複工復產。但時至今日,公司非但沒有復工復產,反而大面積關閉工廠開除工人。請問貸款資金去了哪裏?”*ST眾泰方面則回覆稱,30億元貸款用於公司日常生產經營。
股價暴跌
二級市場上,在2016年一路高歌的順境下,眾泰汽車作價116億元借殼金馬股份迅速上市了,股價於2016年12月達到18.17元的最高點,市值也一度達到386億。
隨後,眾泰汽車的股價在不到4年的時間裏暴跌近90%,市值也蒸發350多億至29億元。同時,由於2019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眾泰自2020年6月24日起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其股票簡稱也由“眾泰汽車”變更為“*ST眾泰”。
10月30日,*ST眾泰報收1.43元/股,上漲2.14%,2020年以來,該股累計下滑51.19%,並在7月20日創下1.20元/股的歷史新低。
數據還顯示,最新數據顯示,眾泰汽車股東户數5.7萬户,他們承擔了該股市值蒸發的虧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基金報、中國經營報、公開消息
(每經App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