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鉛筆道
疫情剛爆發的時候,一位創業者向鉛筆道“訴苦”:“按照常規的流程,新冠檢測試劑盒審批需要兩年。可兩年後還需要它麼?”
答案是:需要,只不過這次需要的是抗原自測試劑。這會引爆一個怎樣的市場機會?
近日,相關部門組織制定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這意味着我國將進入“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方案》發佈當天,相關的13只個股漲停;互聯網平台上線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預定,僅用半日就被搶購一空。截至目前,國家藥監局已經批准了12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
抗原檢測行業也直接乘風登上風口,市場規模在機構們的研報中達到了近3000億。市場需求量大、政策利好、技術門檻低……種種因素下,新冠抗原檢測產品無疑是一門好生意,單是下游銷售環節的毛利率就達到了60%。
不過,在某些方面,抗原檢測正在重走核酸檢測的老路,核酸檢測的降價極有可能會同步到抗原檢測身上。而從供需上講,IVD(體外診斷產品)行業當前最重要的是滿足於國家和社會對疫情的控制,很難或暫不應從市場化商業機會的角度上進行定位。
吸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醫療物資流通亂象的教訓,有關部門也已經為抗原檢測市場備好了綜合監管體系。疫情反覆,抗原納入集採也是勢在必行的事。在這種背景下。抗原檢測還能再被打造成“風口”麼?
3000億“居家檢測”風口來了?“第一次給自己捅鼻子,下不去手怎麼辦?”工作在杭州的菲菲在朋友圈表示。
一位杭州朋友發在朋友圈的新冠抗原自檢測試劑產品
從上週末開始,杭州開始逐步免費發放“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爭取每個人都要做核酸自檢,並要求測試結果上傳到社區,菲菲自然也是其中一員。
實際上,杭州的人人自檢並非特別現象。一切源於3月11日,相關部門決定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並組織制定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應用方案(試行)》。
這意味着我國將進入“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一位醫療行業的專業人士解釋道,抗原檢測與核酸檢測有所不同,抗原檢測雖然靈敏度不及核酸檢測,準確度相對較低,替代不了核酸檢測,但是抗原檢測的優勢在於使用快捷方便,可居家自測,15分鐘就可出結果,成本更低。
政策試行下,市場率先給出反應。《方案》出台當天,新冠肺炎檢測概念股齊拉昇。同花順數據顯示,當日,新冠肺炎檢測指數漲幅接近7%。板塊中的79只成分股,74只上漲,九安醫療(002432.SZ)、東方生物(688298.SH)、萬孚生物(301087.SZ)、可孚醫療(301087.SZ)、博拓生物(688767.SH)、明德生物(002932.SZ)等13只個股漲停。
據國家藥監局批准文件,截至目前,已有南京諾唯贊、北京金沃夫、深圳華大因源、廣州萬孚生物、北京華科泰生物、北京熱景生物、北京萬泰生物、天津博奧賽斯生物、重慶明道捷測、北京樂普診斷、浙江東方基因以及武漢明德生物共12家企業的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獲批上市。
無疑,上述這些企業成為了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企業。
目前,已經有多地開始推行抗原自測,比如吉林省之前在疫情發佈會上表示,已經向試劑生產企業訂購1200萬人份抗原檢測試劑,並且多個電商、O2O平台也已上線相關產品。在價格方面,各平台零售的1人份試劑盒的價格在20~35元不等;5人份的價格在120元左右;20人份388~411元不等;25人份628元。
餓了麼平台在商品詳情中特意註明,“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按實際需求拍下,請勿多拍。”美團在賣藥頻道上線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預定,僅用半日就被搶購一空。在經歷購買鏈接“灰色”後,商家緊急補貨才得以恢復供應。
就連朋友圈也開始賣起了新冠抗原自檢測產品。仔細一看,還是之前賣口罩的朋友。
已經有人在銷售新冠抗原檢測試劑
從屬性與功能來説,新冠抗原自測產品需求量巨大,因此有些機構宣稱“居家檢測風口”已來。有券商測算,假設產品出廠價6-10元/人份,取10%-50%的滲透率中位值30%,則對應國內每月新冠抗原檢測空間在201.6-336億元。換算成年,大約是2000—3000億元的市場,比當初PD-1的千億市場還要大上兩三倍。
還有券商預計,假設新冠常態化下的社會開放後,按照新冠抗原檢測的應用場景分為靜態的自測以及動態的大規模檢測,綜合看,長期視角下抗原檢測市場規模有2700億元。
在多方視角下,又一個近3000億市場,即將誕生。
市場競爭大戰一觸即發實際上,新冠抗原自測產品並非新鮮事物。
中國是抗原檢測產品主要生產國家之一,但前期主要是用於出口。在國內相關政策尚未推行的時候,一部分企業就將目光放到海外。
新冠抗原自檢在海外早已是重要的檢測手段,已有數十家國內IVD(體外診斷產品)企業在德國、美國等國家獲批銷售抗原檢測試劑盒。其中,艾康生物、九安醫療、東方生物的抗原檢測產品獲FDA批准,可用於OTC居家檢測。根據海關數據,2021年我國新冠抗原檢測試劑出口貨值,超700億元。
如今國內政策放開,上述企業將快速享有市場先發優勢。不過,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的技術壁壘並不算高,國內具備生產能力的藥企非常多。有知情者透露,正在國家藥監局排隊等候審批的還有不少企業,並且官方也在積極推進。就比如説,3月12日第一批獲批企業只有5家,而現在這個數字變成了12家。
海外之後,國內新冠抗原自測產品大戰一觸即發。
從賺錢的角度,新冠抗原自測產品的確有厚利可圖。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研報顯示,目前我國抗原自檢試劑的單人份生產成本約為2-3元,主要由生物原料、NC膜、塑料件、人工等四部分構成。其中,人工和塑料件的支出一般較為穩定,生物原料與NC膜的價格波動會對成本造成較大影響。
抗原自檢試劑主要生產企業的原料自產比例較高,對成本有較強的調節能力。由此,廣發證券認為,在極限情況下,生產成本可壓低至1.5元(代工廠家接單價格為單件1.9-2.5元),最高至4元(出口美國等高要求市場)。
當然,對於相關企業來説,還存在前期研發投入之類的隱形成本,先把前面的窟窿補上,後面才能夠賺錢。
隨着新冠抗原自測產品逐步推行,相關價格也有很大幾率會隨之發生波動。據廣發證券預測,假設各企業一般按照最高成本向監管部上報數據,參考核酸試劑價格,前期國內政府指導價/採購價可能在8元/人份左右,後期供應提升之後可能低至5元/人份。
參考國內核酸檢測價格的走勢,對於抗原檢測而言,若完全以自費形式推行,那麼隨着越來越多檢測試劑盒的獲批上市,價格戰在所難免;若產品被納入醫保報銷,則勢必會對價格有所調整。
有相關專家預測,抗原檢測產品的“高價”未必能夠維持太久。事實確實如此,為了搶佔市場,目前已經有企業提前降價。
雖然價格下降會壓縮企業一部分的利潤空間,但由於需求量大,因此對於一些掌握供應鏈全鏈條的企業來説,仍然有較大的成本優勢。
抗原檢測真是個好生意麼?抗原檢測產品具體產業鏈可以劃分為上游原材料、中游產品製造生產以及下游的終端銷售,根據行業相關毛利率水平對行業毛利分配做出測算,測算後以終端銷售價為基數,上中下游毛利佔比分別為14%、24%和 60%。未來,整個新冠抗原上中下游產業鏈都大有可為。
根據平安證券研報介紹,抗原檢測行業在短期內進入壁壘主要由註冊證、供應能力兩者構成。其中供應能力包括了終端產品的產能和生產原料的供應鏈控制能力。
若是放到長期來看,除產能外,對於IVD企業而言,下游的銷售渠道是另一個競爭要素。此前IVD試劑產品銷售的主陣地是在醫院,而對於新冠抗原試劑盒,一方面是面向基層醫療機構(集中招標採購),另一方面則是OTC市場,代理商資源、藥房/醫藥電商等渠道也頗為重要。
在某些方面,抗原檢測正在重走上一波民間流通的所謂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的老路,比如微商、代理商亂象,比如非醫療企業也想進來插一手。在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朋友圈就流傳出現了一款號稱“3分鐘讀取結果、全程檢測僅8分鐘”的可以自檢新冠病毒的試劑盒,雖不合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兩年前,檢測試劑盒就成為微商們帶貨的“爆款”。
一位IVD產品研發企業的創始人之前對鉛筆道感慨,“整個行業現在並不健康。”在他看來,原本這個行業屬於一個相對獨立的狀態,從業者都是生物醫藥相關的人員,可能從學校出來之後直接入行,或者多多少少對試劑、抗體、核酸等專業有所瞭解。而今,行業中忽然冒出來很多外行人,從分銷商、代理商,一直到廠商、供應商們,只要看到行業有發展機會的人,都想從裏面去分一杯羹。
不健康的行業現狀對於真正想要做事的企業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亂象下,很多代理商不管質量與資質,也不管不同類型產品的差別,在乎的只有差價與利潤。
這次抗原檢測相關產品上市的消息傳開後,絕大多數藥企雖然還未獲國家藥監局審批,但想做生意的代理商也已經紛紛提前找上門來,其中不乏投機者。
因為吸取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醫療物資管理問題上的教訓,有關部門已經為抗原檢測市場備好了綜合監管體系。一位醫藥代理商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目前類似這樣的新冠抗原試劑發售基本都是藥店直接和試劑廠商簽署的集團化的採購協議,而不會再有中間代理商存在的空間。
正如投資人們分析的那樣,從供需上講,IVD行業當前最重要的是滿足於國家和社會對疫情的控制,很難或暫不應從市場化商業機會的角度上進行定位。現在疫情反覆,抗原納入集採,是勢在必行的事。
“以疫情為觸發點做投資和投機並非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專業人士看來,抗原檢測產品未來的發展還是會根據疫情的變化而變化,想要再打造一個神話,難度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