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防疫政策的轉變意味着什麼?
7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關於“不再對進口非冷鏈物品核酸檢測”的表述引人關注,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由於擔心物傳人,進口非冷鏈物品海關、倉儲、郵遞等環節,往往會通過嚴格的消殺才會放行。這一系列的環節都顯著增加了企業經營的難度。新的政策轉變對企業來説是一種怎樣的希望?新的政策會不會嚴格落實?形成真的鬆綁?《新聞週刊》本週視點關注:進口防疫政策的轉變。
做好疫情科學防控 穩住經濟發展
在7月13日發佈的,“2022年中國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數據”中,也能看到,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國內疫情衝擊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下,我國外貿進出口展現出較強的韌性。數據顯示,上半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9.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8.66萬億元,增長4.8%。
商務部研究院 研究員 白明:相對於我們的出口增長13.2%來説,進口增長4.8%顯得少了一些。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看到國內的經濟減速,減速情況下貿易溢出的能力,相對就弱化了。此外我們受到的疫情干擾比較嚴重,那有一些原來準備上馬的項目,拖下來了,那相應進口的設備,進口的原材料,那麼也會拖下來。
就在數據發佈的前一天,7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優化進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裏面提到,要求各地不再對進口非冷鏈物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其依據是最新研究的結果顯示:常温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
東南大學室內環境與健康實驗室負責人 錢華:這個研究大家一直都在做,最主要的傳播方式還是通過空氣和飛沫,佔的比重可能會比較大。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結論,很多研究證明病毒在物體的表面,從數小時到數天都會死亡,從進口的物品裏面,它經過很長時間的運輸,存活的概率就更低了,不能説一點概率都沒有,概率特別低。在特別低的情況之下,如果我們採取了特別多的措施,從成本上可能不划算,所以這也是根據科學研究新的變化,來採取這樣的措施。
“進口非冷鏈物品”指的是:運輸温度在10℃以上的進口物品。在這份《通知》中,把此類物品被污染的風險,分為“低”和“高”兩個等級。除高風險的進口非冷鏈物品實施預防性消毒外;不適宜預防性消毒的高風險進口非冷鏈物品和低風險物品,不實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正是在不斷優化和動態調整下,此番政策在提出後,引來了海淘者和眾多相關企業的關注。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白明:防疫並不是為了防疫而防疫,要為了確保我們的產業鏈、供應鏈能安全運行而進行防疫,讓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得更有效率。
眼下,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在做好疫情科學防控同時,穩住經濟發展,同樣重要。為了防住疫情而進行層層加碼防控的行為不可取,已日趨成為共識。此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要求對進口非冷鏈物品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外,不準自行出台進口非冷鏈物品加嚴管控措施。
非冷鏈的政策調整 對小微企業有何影響
在疫情的早期,大家對病毒缺乏瞭解,很多情況也不明朗,因此,實行更嚴格的防疫政策回頭看大家可以理解,但是現在,大家對病毒有了更多的瞭解,這個時候如何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就有了拿捏更好分寸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大中企業,我們要關注很多個體工商户,小微企業,這次對於非冷鏈的政策調整,對他們又意味着什麼呢?
無需靜置、核酸檢測,只需簡單消殺,1000多家外貿小微企業的2400萬件跨境商品就可發往全國。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沒有統一的進口非冷鏈物品防疫標準,有的省地除了消殺與核酸檢測外,還設置少則三四天,多則十多天的靜置期。事實上,口岸消殺與核酸檢測成本並非由各企業承擔,但是,當商品到達跨境倉時,核酸檢測與消殺成本則需要企業來承擔。
本週,浙江對進口非冷鏈物品防疫措施作出明確調整,只要是從低風險進口,核酸檢測、預防性消毒、靜置存放等措施一律消除。
這次針對非冷鏈的政策調整,絕不是經濟下行的壓力太大,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實質上,來自對病毒的瞭解和傳播可能性的準確判斷,所以在未來,隨着對病毒的瞭解,潛伏期的準確認知等等因素,如何更加科學,更加精準的出台和調整防疫政策,是一種必須的工作,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意味着除了更科學,更精準的防控,我們沒有更好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