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專項整治,不少劣跡網紅受到應有處罰。但有媒體調查發現,這些人在銷聲匿跡一段時間後,又被平台“挖”出來換個馬甲重新捧。這般“凡是流量,來者不拒”的難看吃相,招致輿論強烈質疑。
流量時代,網紅成為各平台吸引眼球的“法寶”。一些網紅動輒坐擁數萬粉絲,也已不是單純的網民個體,而是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公眾人物”。影響越大,責任越大,就越要規範好自己的言行,為粉絲“打個樣”。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卻是一些網紅恃寵而驕,或污言穢語,或直播售假,或低俗炒作,更有甚者侮辱先烈、侮辱國家,這些惡行,經由互聯網的放大效應,一次次衝擊着社會價值底線。封禁劣跡網紅,是明確權責的必要之舉,也是清朗網絡生態的當務之急。
可在一些平台和經紀公司眼中,這樣的封禁不是警鐘,而是損失。平台為了捧自家網紅,多多少少砸了資源,一旦被封禁意味着投入打了水漂。利益面前,“操盤手們”自然不甘,一夜成名的網紅更不肯涼涼,變着法兒去“找補”。於是乎,他們有的哭卿卿、拗造型,個個都説自己被“冤枉”;有的改名字、戴面具,使盡渾身解數換“畫皮”;有的當嘉賓、玩客串,利用他人直播間打起“游擊戰”……平時可以精準識別用户推送廣告的平台,也突然“關掉了”攝像頭,“忘掉了”大數據,“丟掉了”人工智能,好像就是認不出那些轉移陣地的劣跡網紅。某種程度上,這是平台抱着僥倖心理瘋狂試探底線。
成名出名的門檻愈是降低,對劣行醜行的懲治就愈要嚴格。倘若放任“臭名也是名”“醜紅也是紅”,就會不斷有人做着“網紅夢”炫醜炒醜,拉低社會文明底線,模糊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價值觀。鑑於此,有關部門出台多項法律法規,嚴禁劣跡藝人轉移陣地復出,嚴防違法違規賬號“轉世”。這個問題,絕不是可以模糊處理、矇混過關的。我們期待監管重拳出擊,網友擦亮眼睛,平台嚴格執行,令劣跡網紅無處容身,還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冬天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