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愛?滷煮火燒的前生今世,落入民間的街頭小吃
在舊時,滷煮火燒一直是底層社會解饞的“窮人樂”,不過餐廳的老師傅們總會提起一段掌故,都説這滷煮火燒是從清宮御膳房走到民間的,並把名廚張東官作為滷煮火燒的鼻祖。
滷煮火燒是北京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小吃,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滷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口感俱佳。當然了,北京人吃滷煮火燒吃的核心還是“滷”,主要享受的是特殊的味道。
據説滷煮火燒的雛形是蘇造肉,不過從御膳房流入民間的時候,吃肉在那個年代對於普通百姓來説還是奢侈的消費,於是就有人用豬的內臟和炸豆泡替代了豬肉,引得人們紛紛用它來打牙祭,便是現在的滷煮火燒。滷煮火燒是我童年時的美食記憶,但蘇造肉只存在於文字的記載,晚清民國時的《燕都小食品雜詠》裏記載:“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據1998年版的《北京小吃》一書中記述,蘇造肉是以丁香、官桂、砂仁等九味藥料配成的藥包進行滷煮的,舊京時,在什剎海一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內的“景泉居”出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造肉在市面上漸漸絕跡了。不過由此可見,滷煮火燒與清宮御膳關係的關鍵點就在於蘇造肉了。
用豬小腸、豬五花肉、油豆腐等煮湯待肉爛後再放虛切成塊兒的火燒一齊煮,吃時再放芝麻醬、花椒油、辣椒油、香菜等佐料,這樣做成滷煮火燒早年被稱為窮人樂的吃食。它的前生即是宮廷中的蘇造肉。
當年宮中的蘇造肉是怎麼落入到民間的呢? 據説 當年的“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就是賣“蘇造肉”的,但“蘇造湯”的用肉是五花肉,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於是陳兆恩就簡而化之用便宜,老百姓又吃的起的豬頭肉代替,再加入價格更賤的豬下水,就這樣味濃價賤的滷煮火燒便流傳至今了。
打開吃滷煮火燒的方法如下:先會從鍋裏撈出一個火燒放在案板上切井字兒,再揀出豆腐小腸、肺頭剁成小塊兒,澆上一碗老湯,加入點味重的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吸足了湯汁的火燒、豆腐、肺頭味道厚重。
不過滷煮燒算不上美食,最早也是供體力勞動者打點力氣之用。當初的滷煮裏只有豬下水,後來經過改良加入了麪餅“火燒”,同樣在味道濃厚的滷煮的湯料中浸泡後,火燒的味道也變得多重入味,而滷湯味且鹹也是讓體力勞動者喜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