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本草綱目》:豬肉性微寒,多吃易生痰濕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健康

《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我們的日常飲食應該合理搭配,魚和肉雖好,但不能食用過量,否則就會傷害身體。

《黃帝內經》:“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

從中醫的角度來説,魚肉如帶魚、鰱魚、鱔魚等都屬於發物,吃多了容易導致內火蓄積,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魚生火”。因此,內熱偏盛及陰虛火旺體質者要少吃魚類。

而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魚屬於高蛋白質的食物,如果吃得過多,會導致人體營養過剩,如果再缺乏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就會出現牙齦出血、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甚至黏膜出血等上火的症狀。

肉類也不能吃得太多,這裏指的是豬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豬肉性微寒,有小毒,多吃生濕氣多痰”。還説:“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瘡者尤甚”。

從中醫角度來看,“肉生痰”並不是説吃肉過多就容易咳嗽生痰,而是説過多食用肉類食物後,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中醫認為的痰主要是與濕相併存,俗稱“痰濕”。

所以肉生痰和肉生濕是一樣的,導致人體出現周身黏滯,特別是老年人非常容易出現痰邪阻滯經絡,而發生一些意外的情況,包括腦血栓和心肌梗塞。

現代研究表明,肉類含有大量的脂肪,過量攝入後,容易引起體內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臨牀檢查時常會表現為血液濃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而這正是中醫痰瘀互結的一種客觀表現,也正是“肉生痰”的外在反映。而高血脂、血液粘稠還會導致人體出現相關的疾病表現,像腦中風、腦出血,甚至容易出現氣管內的痰邪過多等症狀。

總結來説,只要適量食用,魚和肉不會帶來“生火”和“生痰”問題。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成年人每天畜禽肉類的食用量為50~75克,魚蝦類的食用量為50~100克。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均衡飲食,如每天保證攝入一定量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