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拔火罐祛濕 這些常識要了解
拔火罐是傳統的養生療法。醫生提醒,拔火罐應堅持“適度原則”,過於頻繁的拔罐不僅無益身體健康,反而有損陽氣,不利於養生保健。那麼,炎夏是否適合拔火罐?拔時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炎夏適合拔罐祛濕氣
中醫學認為拔火罐可散寒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起到調節陰陽、強身健體的作用。中醫講的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濕。其中,內濕與大魚大肉、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而外濕則是與天氣、環境有關,淋雨、泡水等都容易受濕邪。一般來説,濕氣重的人,陽氣通常較為虛弱,主要表現為舌頭胖大,舌頭邊緣有齒痕,整個人看起來虛胖、沒有精神,大便經常不成形、次數增多等。
專家認為,對於濕氣大、容易消化不良的夏季而言,拔罐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養生方式。除了可緩解頸肩腰腿痛,還有祛濕、健脾胃的功能。
拔罐太頻繁易損傷陽氣
拔罐時皮膚毛孔張開,陽氣容易外泄,如果不考慮體質而頻繁拔罐易損傷陽氣,使人抵抗力下降、疲勞怕冷,甚至腰痠腹瀉等。作為預防保健,一般拔罐一週一到兩次即可。
另外,在拔罐時間上也要控制。很多人認為“拔罐時間越長越好”,部分患者在家一拔就是30分鐘,甚至1小時。其實這是誤區。一般拔罐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夏季一般10分鐘左右;身體不好的老人和很瘦的人拔罐時間更要減少。
拔罐後顏色顯示身體狀況
很多人覺得拔罐後身上一定要出現紫黑色的罐印,才是拔除了病邪之氣。其實不然,通過罐印顏色判斷自身情況,才是科學的拔罐。
正常起罐後,沒有罐跡,或者雖有罐跡但立即消失,皮膚恢復如常,則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邪較輕。罐印鮮紅而豔,一般表示體內有熱邪;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罐印白色而灰,多為虛寒或濕邪;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症;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濕氣重。
拔罐後皮膚恢復得快慢跟體質有關係,造成皮下瘀血後,經常運動、局部血液循環好的人吸收好,就恢復得快。
拔罐不是人人都適合
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腹部。例如腸胃不適、痛經等患者,可在腹部相關穴位拔罐治療。
但是,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拔火罐、想拔哪裏就拔哪裏的。小孩的皮膚比較稚嫩,一般不建議讓小孩拔罐;70歲以上的老人不建議連續拔罐;孕婦、女性經期不建議拔罐;體質特別虛弱或皮膚有斑疤、炎症、潰瘍、破損,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都不適合拔罐。
據《銀川晚報》
■相關鏈接
這些事項需注意
拔火罐時不要空腹,也不要吃得太飽。如果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甚至暈罐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卧位平放,注意保暖。輕者可給予少量温開水或糖水,即可緩解並恢復正常。
拔完火罐後不可立刻洗澡。此時,皮膚的毛孔處於張開的狀態,洗澡會使風寒之邪乘虛入裏,引起感冒甚或風寒伏邪,變生其他疾病。晚綜
來源:漯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