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鄰居家的珠珠是一個很“乖”的孩子。

才6歲的珠珠,並沒有同齡人的開朗活潑,相反安靜得過分,就連許多孩子喜歡的玩具,對珠珠來説都沒有什麼吸引力。

然而,珠珠的媽媽,一個30歲的職業精英女性,卻對珠珠的這種性格恨鐵不成鋼。

“她看着乖,雖然現在從不反駁我的話,但是我的話,她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從來都沒把我的話放進心裏,也不會給出反應,越來越像一個“橡皮人”了。”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許多家長樸素而普遍的期待。

珠珠的媽媽也不能免俗,為了讓珠珠更優秀,她給6歲的珠珠報了舞蹈興趣班。剛開始,珠珠還比較喜歡這個興趣班,但是,慢慢地,在珠珠媽媽越來越嚴苛的課業要求下和指責裏,珠珠顯得越來越抗拒,不怎麼喜歡去這個興趣班了。

看着喪失鬥志的孩子,珠珠的媽媽首先不是安慰鼓勵,反倒是一頓“打壓”,“舞蹈這麼簡單你都做不好,將來你能做好什麼?”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面對媽媽的指責,珠珠不像大多數孩子那樣激烈地反抗,相反,她顯得有些委屈,但仍然很安靜,似乎也認可了“自己就是不行”的説法。

珠珠的“冷漠”,讓珠珠媽媽更加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是“沒志氣”,於是就對我説出了上面那句話。

珠珠的媽媽經常在小區裏抱怨自家孩子是個橡皮人,沒有志氣。

但是我們旁觀者大都明白,珠珠橡皮化的根本原因是由她媽媽造成的,在媽媽如此肆意地“揉搓”下,孩子逐漸失去了自我,也關閉了心靈。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等把孩子捏成“橡皮人”,那就真的養廢了

橡皮人在心理學上指的是,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不接受新鮮事物和任何建議,對批評和表揚都無所謂,喪失了恥辱感和榮譽感的人。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對外界無所謂,情緒衰竭的人。

像上面案例裏的珠珠,她已經開始展現“橡皮人”的初始趨向,因為努力了卻得不到肯定,開始認為自己不行,不相信自己。如若長此以往下去,就會成為真正的橡皮人。

一旦成為了“橡皮人”,孩子就再也不願意努力,例如上課不喜歡舉手,對各種活動放棄報名,不喜歡錶現自己。

他會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不自律。

等到成年以後,工作中他會放棄競爭機會,生活裏他不想打理自己,甚至連自己的房間也不願意打掃。

除此之外,嚴重一些的橡皮人,還會有抑鬱症的傾向。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孩子本就弱小,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和呵護。如果是偶爾受到父母的批評還好,孩子能得到一些教訓,負面情緒也能消化掉,但是長期而頻繁的指責,足以摧毀孩子的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本來就不行,努力也沒用,自然就不會有志氣了。

這樣的孩子也會自責,但更多的是自卑,父母的批評也會讓他們難受,但更多的是麻木,一旦孩子被揉搓成了這樣的“橡皮人”,就算是真的養廢了。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不想孩子“橡皮化”的家長,不妨這麼做

l放下苛責,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剛開始橡皮化的孩子還是很脆弱和敏感的,雖然他看似對你的話毫無回應,但她的內心那層自卑卻會不由自主的增加。

孩子與家長不是敵對雙方,不必每每説話都劍拔弩張,因此多些鼓勵式教育,少些命令式苛責,慢慢浸潤孩子的內心,孩子也會漸漸“軟化”,重新振作。

例如,孩子字寫得不好,不要直接批評,可以鼓勵地説“比上次好一點,加油”,諸如此類的話,能激勵孩子的上進心,避免橡皮化。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l做孩子榜樣,傾聽孩子需求

橡皮化的特徵之一便是抑制自己的需求,而興趣又是最好的老師。

作為家長,我們既是孩子親近的父母,也是教導孩子人生態度的老師。

家長自身要儘量保持積極的能量,將這抹力量感染給孩子;對於孩子,家長不應該單單隻瞭解孩子的一部分,一葉障目,應該學會傾聽孩子需求,全面瞭解他的自身狀況,如性格,興趣,學習能力等等。

這樣才能避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走進誤區,傷害到孩子的心理。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結語:

很多孩子就算長大成人都無法走出“橡皮人”的影響,在自我否定中越陷越深,不再相信他人。

所以,在孩子“橡皮化”時,或者未橡皮化時,家長都需要注重孩子合理的訴求,避免等到孩子養廢了,才後悔不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4 字。

轉載請註明: 娃養廢了才後悔:變成“橡皮人”的孩子,永遠不會有“志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