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説話、沒有文字,人類還會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嗎?還會有延續上萬年的輝煌燦爛的文明嗎?還會有日新月異的科技和眼花繚亂的藝術嗎?我想是不會有的。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不會説話的人會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語言是三十萬年前的人類先祖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表徵意義的符號,不同的語音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既然是發明產物,人類就要在出生後慢慢學習,即使天賦已經刻印在基因中,後天的學習也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自打嬰兒在媽媽肚子裏6個月時,孩子便已經在和語言打交道了。他們隔着媽媽的肚皮聽到不同的聲音,直到出生後清晰地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語言信息,再到一歲左右第一次開口説話,這段時間的語言轟炸和引導將對孩子未來3年的語言學習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偏偏有一些孩子在該説話的時間裏依然沉默如金,只會瞪着個大眼睛看向父母,不時表現出疑惑的神情。一些家長安慰自己説孩子開口時間有早有晚,再過些日子肯定能説話的。然而,很多孩子的成長軌跡並沒有如父母想象得一般變順利。
説話晚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典型表現,説明孩子的生理或語言環境出現問題,導致孩子開口説話時間晚、詞彙量少、語言理解能力低下等情況的發生。中國大約有9%的孩子在語言發育方面落後於同齡人,其中語言發育遲緩問題就佔據了17%左右。
説話晚雖然正常,但也不能晚於同齡人6個月以上,雖然有將近2歲才會説話但語言發育依然正常的先例,但絕大多數説話過晚的孩子都要接受語言矯正,否則憑藉自身和家庭的努力是無法挽回孩子語言能力的。
能參加語言矯正絕對是我們喜聞樂見的,這説明父母對孩子的語言障礙完全有正確的認知,不會像某些家長一樣只會拖延孩子的矯正時機,將孩子陷於萬劫不復之境地。
語言障礙不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做到在無法根治的情況下維持孩子稍顯正常的語言狀態。語言障礙只有兩個狀態:完全矯正和問題重重,在一段時間內連續上課才能把語言問題完全解決,即使上課時間只間隔半個月,孩子的語言狀態也極有可能恢復到上次課程之前的狀態。
一項調查顯示,兒童語言發育遲緩首次發現時間與首次就診時間平均有至少7個月的時間差,這段時間足以讓家長把語遲扼殺在搖籃之中,父母卻錯過了這段最佳時期。這能説明不負責任的家長比比皆是嗎?我看並不盡然,對語言發育遲緩知識的缺乏將是主因。
據我們瞭解得知,很多家長並不認為孩子説話晚和語言發育遲緩有直接聯繫,他們更多地將希望寄予時間,盼着孩子的成長能消弭掉錯誤的語言狀態。如果家長能對兒童成長規律有更多地瞭解,並且及時自視己身的做法,相比他們就不會輕視這個難纏的問題了。
先不論“貴人語遲”這種早就被視為與科學絕緣的傳統觀念,工作太忙、再等等看倒是成了不少家長拖延孩子矯正的最多的理由。孩子的事情無小事,什麼理由也不能成為耽誤孩子解決語言問題的藉口,除非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