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 李敍瑾
柯達膠捲
近日,柯達公司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貸款進軍醫藥行業消息衝上熱搜,公司股票一夜暴漲200%,第二天漲幅逾318%,而後降温,但仍在本週累計漲幅仍超過900%。
曾經在膠片時代聞名全球的柯達,在數據時代,由於轉型不力,一度申請破產重組。淡出市場目光多年後的膠捲大王,此次“高調回歸”竟是跨行製藥。
一、膠捲大王搭夥政府絕處逢生
7月28日,美國政府宣佈依照《美國國防生產法》給予柯達公司7.65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柯達推出製藥業務部,專門生產非專利藥品原料,這其中包括抗新冠病毒藥所需的25%原料藥。
此次接下“拯救”美國製藥任務的柯達屬於“臨危受命”,這背後具有一定政治意味。但對於柯達這家商業公司而言,這或許也是一次絕處逢生的機會。
在柯達股票暴漲前的4個月中,公司市值始終徘徊在1億美元左右。然而這筆貸款卻超過公司市值7倍多,它標誌着一個新的戰鬥機會的開始。
柯達現任CEO吉姆康寧扎信心滿滿地表示,以柯達現有的基礎設施使它可以迅速地啓動和運行。隨着時間的推移,藥品原料生產將佔到柯達業務的30%至40%。
特朗普稱這是“美國製藥業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筆交易”,這一舉措旨在重修美國本土藥品供應鏈,以應對公共衞生事件。白宮貿易顧問納瓦洛接受採訪時,高度評價柯達公司,“這是美國工業實力復興的時刻。”
據此前媒體報道,美國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特朗普政府一直尋求擺脱對外國藥品生產鏈的依賴,鼓勵美國企業在本土生產藥品和原料。特朗普還表示,“我們將奪回我們的工作,並使美國成為全球主要的醫療產品製造商和供應商。”
二、黃色巨人墜落前的輝煌
柯達也曾經有過輝煌過往。
1878年,一名24歲的美國青年喬治·伊士曼因熱愛攝影,但苦於旅遊途中要攜帶過多笨重的攝影器材,他決定投身改善攝影技術的事業。兩年後,有他創辦的柯達公司正式在在紐約州羅切斯特成立。
作為一個天生的發明家,伊士曼很快在1988年就推出卷式感光底片的相機,當他將第一台把卷式感光底片的新式簡單相機交到消費者手中時,柯達憑藉優勢的感光工業,迅速佔領美國市場。
接下來的近100年的膠片時代,那是屬於柯達的迷人時刻。就像柯達的廣告語一樣“你只需按下快門,剩下的都交給我們”。柯達的確按照它初創的願景幫助人們記錄人生,特別是1900年,柯達銷售售價僅1美元的相機,使攝影進入千家萬户。
整個20世紀裏,歷代柯達工程師們在紐約柯達總部近16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裏刻苦研發,累計共獲得了19576項專利。其中最為耀眼的是1975年,他們研發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
於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柯達在美國膠捲市場份額達到90%,並且很快走出國門。你會在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看見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1981年,柯達銷售額突破100億美元。鼎盛時期的柯達,員工總數是14.5萬,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
而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並迅速擴張是1994年。還不到十年裏,柯達在中國有接近8000家的彩色沖印店。
但神話終會有終結的一天。隨着蓬勃興起的數碼相機,曾經膠片時代的王者柯達,掉隊了。
也許是擔心數碼相機衝擊自己核心膠片業務,或是低估數碼技術的發展速度。柯達的高管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種一開始只有0.01像素的低分辨率的數碼相機會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給自己帶來致命打擊。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有了大量的廠商在數碼技術領域激烈競爭。但遠在重洋的柯達不知道,反應也遲緩了些。
1991年,東芝公司發佈第一台面向市場出售的數碼相機,從此,拍照正式進入數碼相機時代。1995年,柯達公司做出全面發展數碼相機的戰略決策時,為時已晚。終於在2001年,後起之秀日本富士寫真膠片株式會社銷售額首次超越柯達。
而後,佳能、尼康和其他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佔領數碼相機市場。柯達原有的膠片業務大幅萎縮,雖然有不斷地進行業務調整,但數碼時代不以柯達的意志為轉移,多次挽救都以失敗告終。
超過130歲的柯達終於在2012年走上申請破產保護的道路。
三、破產後8年的掙扎
如果不是因為28日到30日這短短3個交易日內,柯達股價狂飆近1480%的消息傳出,人們早已把這個昔日的膠捲巨頭遺忘了,就像時代把膠捲遺忘了一樣。
但柯達一直存在,只不過它已不再是那個世界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生產和供應商。2013年重組後,它變身為一家小型商業印刷公司。
從破產重組到被如今被“政府選中”,柯達公司這8年來一直在掙扎中生存,卻難以再找回膠片時代的輝煌。
柯達於2015年推出SP360運動攝像機,對標GoPro;2016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機,售價3000多元;2017年嘗試做藝術雜誌,進軍時尚圈。但這些轉型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在奔赴商業成像的路上,柯達不斷地嘗試着新業務調整。但始終並未激起“水花”。2019年,柯達淨收入12.42億美元,其中近70%來自柯達的打印系統業務。圖書出版等商業印刷佔淨收入總額的59%,照片打印佔淨收入總額的9%。
如今,獲得資金的柯達看上去要走上重生之路了,但挽救他的不是膠片,而是“膠囊”。
四、柯達“製藥”也算專業對口
也許外界對柯達這次轉型醫藥行業,頗為驚訝。但對柯達而言,醫藥健康行業並不陌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柯達醫藥公司負責製作的是藥品原材料,而不是直接成品藥。看似是跨界造藥,但殊不知柯達是回到原點,幹起了化工製造的老本行。
其實早在2016年,柯達就開始生產藥品原料了,其業務包括提供各種材料,覆蓋包括醫藥中間體、航空航天、生物燃料、化妝品等產業領域。所以,它被“救助”也是順理成章的,當然其化工化學產業的先天優勢助其轉型也是一個因素。
再往前追溯,上世紀80年代,柯達就曾涉足醫藥行業。據媒體報道,柯達於1988年用51億美元收購了藥企斯特林,生產包括阿司匹林和其他處方藥等。但在1994年柯達就將醫藥業務以29.25億美元打包出售給了Smith Kline Beecham。
如今,翻閲柯達官網還會發現,柯達的業務中包括特種化學品、醫療成像等。據報道,柯達還於今年4月向紐約供應異丙醇,用於生產免洗洗手液來抗擊新冠病毒。
柯達工業解決方案來源柯達官網
曾經歷過輝煌,而後沒落破產,再到多次轉型無果。百年老店柯達將在新冠時代迎來了一次新的戰鬥機會,不知道柯達能否打一次“鹹魚翻身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