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養生作為公認的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為一種流行和時尚。

筆者認為,養生就是我們的生活中的飲食作息,其中心理念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

一、飲食有節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之分,只有先天、後天之精充盈旺盛,人體才能夠維持健康的狀態。

先天之精由母體遺傳而來,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後天之精則由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組成,調養合宜、飲食得法,則後天之精充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養先天之精,從而使人體保持陰陽平衡的狀態,身強體健,百病不生。

許多疾病常由口而入,要想維持健康的生命狀態,必須把好飲食這一關。飲食有節包括四個含義:有潔、有時、有質、有量。

“有潔”就是要保證飲食的清潔和安全,選購有安全保障的食物,採用恰當的洗滌烹飪方法。

“有時”即三餐定時,三餐定時除了能保證充分的營養供應,使人體精力充沛外,也使消化液的分泌形成規律,從而保證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有質”是對飲食種類的要求,對於健康人,要保證膳食平衡,注意不同營養物質均衡攝入,避免和減少不健康飲食。對於慢性病患者,應針對個體化需求,制訂良好的營養飲食方案,適當增加促進疾病向好的方向發展的飲食,避免可造成疾病惡化的飲食。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有量”是對飲食的數量提出要求。要保證適量的飲食攝入,過量飲食會加重胃腸負擔,除可引發消化和吸收不良之外,還使得過剩物質在體內堆積,引發代謝謝綜合徵等。相反,為了減肥而採取極端的節食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張弛有度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張弛有度,簡單説就是勞逸結合。人體器官機能好比是彈簧,過度勞累超過了人體自身的調節、代償能力,長此以往,器官機能下降,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日常生活中,人們應保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中醫強調“人與天地相參”、“天人相應”,人和自然必須遵循同樣的“道”才能長盛不衰。從現代醫學理論講,人體的功能與代謝謝有着自身節律,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修復必須是在特定的時間才能完成。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三、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是保持機體功能活躍、維持機體健康穩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許多人都有運動之後精神煥發的感受,甚至睡眠質量也可得到改善。西醫學理論認為,運動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促進內臟功能活動,同時達到放鬆精神的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人是陰陽合一的整體,陰陽相生相制,共同維持機體的平衡穩定,“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神乃絕”,陰陽和諧均衡是健康的前提。“動則陽生”,運動被認為是養陽的方法之一。

現代社會工作方式單一,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沒有時間運動。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人體陽氣虛餒,機體抵抗力下降,臟腑功能不足,正氣抗邪不利,因而保持適量的運動尤為重要。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四、喜怒有常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志過激的致病作用,中醫理論中七情致病學説詳盡闡述了七情過激導致疾病發生的病理變化。《黃帝內經·舉痛論》説:“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耗。”情致過激可導致全身臟腑氣機的紊亂,出現病理改變,產生諸多病證。生活中夫妻吵架、工作不順心帶來的情緒變化進而引發身體不適的事例比比皆是,因大怒引發中風暈厥甚至死亡的極端事例也並不罕見。

中國有句俗話叫“笑一笑,十年少”,很多人認為,只有負面情緒(如怒、悲、恐、驚等)才會產生疾病,像“喜”這樣的正面情緒應該對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事實並不如此。《黃帝內經·舉痛論》説:“喜則氣和志達,榮衞通利,故氣緩矣。”大意是人在心情愉快時,營衞之氣運行通暢,但過度喜悦卻可以使心氣渙散。《內經》中也有“喜傷心”之説。由此可知,即便是“喜”,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發展,也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范進中舉,喜而癲狂,不能不説是一個悲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延年益壽四法教你如何養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