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育兒中的“懶”,反而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寫道,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愛,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媽媽們通常温柔體貼,對孩子充滿了耐心。媽媽們都無條件地接納和愛孩子。相對地,爸爸們對孩子是有要求的——達到了要求,才贏得爸爸的愛——這是多數父親給人的印象。

孩子在這兩種愛的交互作用下長大。一種愛提供接納,一種愛提供規則和動力。

01

父愛能起到和母愛不一樣的作用

但是我們仍然希望,父親有條件的愛,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的,那就是接納孩子的本性,接納和愛孩子生而具有的特點。然後在此之上,對孩子進行要求。

父親和母親,作為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腦部結構,加上社會文化的影響,自然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不同,對孩子的成長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研究發現,帶孩子時,父親比母親有更多的遊戲行為。

外面下雪了,小聰興奮地叫着想出去玩。爸爸帶小聰出去玩雪,玩到天黑才回來。小聰叫着跑進屋,玩得特別開心。媽媽則一把拉住小聰,一邊給小聰撣身上的雪,一邊説:“你看,這就是爸爸,圍巾都沒給你塞進衣服裏!領下灌的都是雪!”

媽媽大多把時間花在照顧孩子身上了,而爸爸不擅長細心的照料,反而體現了大男孩的本性,讓爸爸可以和孩子玩更多的遊戲。

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情商,增強孩子對他人情感狀態的辨認和解釋的能力。

這大概是因為,只和媽媽玩的話,只認得媽媽一個人的表情特徵,樣本太少了。而爸爸作為男性,表情比媽媽更少更微妙,所以,更能得到鍛鍊吧。

爸爸作為男性榜樣,在孩子的生活當中也很重要。

研究證實,父親撫養的缺失,或低質量的父子關係,是男孩出現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甚至,男孩具有高侵犯性的原因,可以部分地用缺乏父親監督來解釋。

小聰和爸爸經常玩的一個遊戲是“胳肢你”,還有“開飛機”、“大風車”……全都是需要身體接觸的遊戲,也都是需要體力的遊戲——媽媽可沒那個力氣。

有時候,父子倆就在地上滾成一團,笑成一團。看看這兩個人,媽媽深感自己養了兩個兒子。

爸爸在育兒中的“懶”,反而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打鬧遊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來源。兒童與父親的打鬧遊戲,可能對其競爭和侵犯行為的調節,發揮重要作用。

遊戲在對攻擊性衝動的阻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父親通過打鬧遊戲教兒童調節和控制自己的侵犯行為。

同時,有研究發現,打鬧遊戲提供了兒童對他人的情緒狀態和信號進行認知和解釋的調節能力。

所以,就算爸爸們大多大大咧咧、粗心,不在乎孩子身上是不是髒了,也不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問孩子渴不竭、餓不餓。爸爸的這種“懶”,反而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教孩子游泳的時候,爸爸們大多站在孩子身後,讓孩子自己往前遊。媽媽們則喜歡站在孩子前面,讓孩子可以看到自己,讓孩子“安心”。

媽媽們給孩子提供太多的保護,孩子們依賴媽媽,相反,和爸爸在一起時,孩子就只好靠自己,孩子會變得勇敢、大膽。

爸爸在育兒中的“懶”,反而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02

如何能獲得最好的教育結果?

看到這裏,大家肯定馬上就想讓爸爸們來照顧孩子了吧?那還得問問孩子們願不願意呢。

孩子們説:“媽,我渴了。媽,我餓了。媽,我的那件衣服呢?媽,買好吃的了嗎?”而對爸爸就只有一句話:“爸,我媽呢?”

相對於爸爸們,媽媽們花更多的時間在照顧孩子上面——孩子本來就有很多地方需要照料。

媽媽們對孩子更敏感,孩子遇到傷害時,都願意去找媽媽,從媽媽那裏獲得安慰。媽媽是孩子的避風港,可以讓孩子獲得休息和保護,而爸爸則更像孩子的玩伴。

許多研究發現,父親和母親行為的差異,對兒童發展具有互補性。與單親家庭的兒童相比,雙親家庭的兒童,更活躍、自主,以及在合作與競爭情景中,具有更恰當的社會行為。

雙親家庭中,父母都參與且兩者行為有明確區分的兒童,表現出高度發展的社會性,比那些父母都參與,且父母撫養行為未明確區分的兒童,有更好的適應競爭和合作情景的能力。

爸爸在育兒中的“懶”,反而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顯然,爸爸媽媽分工合作,是最完美的黃金組合。根據孩子的氣質不同,稍有偏重也是可以的。

比如,如果想要急性子的孩子更柔、更慢一些,請讓孩子多和耐心的媽媽在一起;想要內向謹慎的孩子更開放、更大膽一些,請讓孩子多和具有男子氣概的爸爸在起。取長補短,才能和諧發展。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4 字。

轉載請註明: 爸爸在育兒中的“懶”,反而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