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點點長大,除了慢慢認識世界,還有用文字去理解事物。但是現在對孩何時開始認字的説法,眾説紛紜。現在又面臨幼兒園不讓提前學的問題,各位家長就只能用焦頭爛額來形容了。
有的孩子三、四歲就閲字無數、有的孩子卻大字不識幾個。今天給大家認真的講解一下,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最合適的時間!
家長之所以執着於孩子認字的數量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某種程度上聯繫着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家長中間一直保持着兩種説方法:
一種觀點認為,孩子越早識字越好,如果也會寫得更好。
秉持這樣觀點的家長不在少數,很早的就開始教給孩子認字寫字,有家長可能求勝心切,在孩子還不會説話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進行灌輸。而方法也是最原始,最單一的。拿着字,一個一個的念給孩子,強行的進行灌輸,每一字的結構、拼音等等,多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
目的也很明確,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孩子掌握大量的漢字,秉承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
另一種就是,不鼓勵孩子過早認知,拒絕脱實際生活的教育方式。
這類家長,認為孩子在認字的階段,要用一個合理的認字方式,營造一個愉快的認知氛圍,比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就我自身和觀察身邊的孩子,更傾向於與第二種方式。
孩子在4—5歲的時候,形象思維發展最快、最好的年齡。因此,在這個階段開始認字是最有利由於孩子接受的。
在這裏要糾正一個錯誤的認知:記憶力不等同於智力。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認知,一般都出現在家長讓孩子在其他大人面前展示的時候。
確實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是智力超羣的,但是智力裏除了記憶力還包括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一系列。孩子的聰明與否並不是從認字的多少開始體現,而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些能力上所表現的。
小孩子多認識一些字,並沒有什麼可值得羨慕的,只能表現出孩子的記憶力比同齡人好。雖然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遠比機械識字重要的多。但是孩子多認兩個字也並沒有壞處。
漢字作為一種象形的存在,並不適合機械化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孩子產生不悦的狀態。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最開始也是機械性的灌輸,後來孩子就總哭鬧,之後我就換了一種方式,利用繪本書來進行教學。
偶然的機會,我給孩子買了這套《魔法識字書》,之後發現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時候,再也不吵鬧了,有時候還會自己要求學,看來沒買錯。
這套書一共6冊,專供3—6歲的孩子認字,每一個字都配備拼音和小故事,讓孩子用看故事的方式記住這個字,記牢這個字。孩子很喜歡看故事,這樣結合這故事來認字特別適合喜歡故事的孩子。孩子用自己的對故事的敏感來對漢字有了自己的理解,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我家孩子現在對漢字興趣,都起源這本書,在孩子看累的但是還想看的時候,就可以播放故事,通過有聲伴讀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希望。這樣即使家長不身邊,也會有人陪着孩子一起學習。
而且紙張也很厚實,沒有市面上那些書的薄薄的廉價感。採用了銅版紙的技術,我還是建議家長陪着還一起學,畢竟紙張偏厚,對於小寶寶來説或許會有點重量。
這本是我家孩子簡直就是愛不釋手,每天都想看一看,已經反覆看了好幾遍了。書中的詞組、句子,不斷的刺激着孩子的大腦,看一次有一次的收穫,每次都叫我們驚喜連連。幽默的小故事,我都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何況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孩子呢!
心理教育學家尹建莉曾經説過:
通過給孩子讀故事來讓孩子認字是好辦法,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到故事上,讀字只是順便而為,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閲讀興趣,才便於認字。如果注意力放在認字上,這樣的閲讀相當於學卡片認字,孩子自然反感。
讓孩子想要識字就要從小的地方抓起,讓孩子從興趣開始,培養好的興趣就要從生活中開始,脱離了生活的那種培養,只會是空中閣樓,永遠只是漂浮,不會在孩子的心裏紮下根基。
最好就是從家裏開始,帶着孩子去看,去認識物品,一點點的引導孩子,讓孩子從看開始,不要着急的去學習怎麼讀,怎麼寫。
從橫向來説,最好的識字過程一定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識字,至少不會讓孩子對識字過程心生厭煩。
這就是一個環境的問題,如果將語言和環境割裂開,為了識字而識字,效果不僅一般,甚至於更差。將文字融入進生活才是最好的辦法。
而那種早教啓蒙書是最合適的了,我家最開始的時候就是用啓蒙書,讓他把書上的圖畫和實際物體聯繫到一起,只要孩子問,我就讀出來,饒有興致的時候就會咿咿呀呀跟着讀,不感興趣的聽過就可以了。我這麼做只是為了刺激孩子的大腦,多聽多看。為將來打基礎,我用的就是這本《寶寶圈圈書》。
12本為一套,從各個方面都有,水果,蔬菜,動物,生活用品全覆蓋。我家有的,書上基本都有,而且還會白卡紙,不會被孩子輕易撕壞。可以根據需要用那本拿那本,小巧方便,隨時隨地。還可以取下來單獨看。圖片清晰且是大圖大字,在視覺上更貼合實際。
在認字這件事情上,超前未必會是好事。急功近利可能反噬自身,幫助孩子在合適時間走好每一步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