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不斷地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逐步開始有了自己的小主見,也不再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與管制,這就是我們常説的“叛逆”、“不聽話”。
今天和同事小吳聊天,剛聊到孩子不聽話的話題,她立刻激動了起來。像終於找到了訴苦人一樣,向我抱怨起了自家才4歲的兒子,現在已經完全不聽她的話了。
小吳説:“現在要讓他乖乖的吃飯,已經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了。他不喜歡吃蔬菜,哪怕我做得再精緻好看,不管是哄還是罵,他不吃就是不吃。”我以為這只是因為小孩子有些挑食,算不上不聽話。沒想到,小吳又補充道:“我讓他畫畫,他也像故意跟我作對似的,拿起一旁的故事書翻看起來,完全不理會我的安排。”
相信小吳這樣的情況,家長們也遇到過。但就這些完全可以調節的小事情來説,也算不上叛逆,只是家長們單方面的結論而已。特別是對於以前還算“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不服家長的教導,不願意再聽從家長的安排的孩子來説,家長們以往的教育方式早已經不適用了。
與其還在苦惱是否還能繼續遵循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如耐心的理解孩子在這些所謂的“叛逆”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以及需求,以尊重孩子的成長為前提,科學管理孩子人生中的這3次叛逆期。
一般來説,孩子在2歲左右就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很多事情都喜歡以“不”字等否定答案開頭,哪怕是他們很喜歡做的事情,也喜歡在家長的指令前,用“不”來回應。
而家長們如何應對,在孩子那裏也能得到明顯的體現。在改變孩子之前,家長們首先要做的,便是改變自己。而且雖然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但還沒完全學會如何正確表達。所以,才會做出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叛逆的行為。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管教這個時期的孩子呢?
首先,家長們不要太過於民主,什麼事情都習慣性地使用商量的口吻。比如吃飯好不好?一起學習好不好?不用想,這個時期的孩子,肯定會用“不好”來回答。所以,對於這種小事,家長們可以帶一些強硬的安排。
其次,不要一直用命令式的語氣跟孩子説話。這樣的語氣,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被壓制,被過度制約。這樣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故意跟家長作對。
最後,在做任何事情前,應該給孩子預留充足的準備時間。家長們如果在孩子正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直接簡單粗暴地讓孩子必須馬上停下來,完全不給孩子擁有一定的反應時間,孩子當然不樂意接受。
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正是孩子處於進入小學後,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再受到家長們的約束與管教。自己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做決定、安排,而不是事事都要聽家長的,所以,這時的他們,最喜歡的就是跟家長對着幹。
這個時候,家長們要做的,首先就是要改變教育方式與方法,針對孩子的現狀,在引導他們的同時,更要給予他們尊重以及發揮的空間。不能再習慣性的直接替他們做決定。凡事在做決定前,要多與孩子進行商討,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尊重自己的,他可以為自己的事情做出自己的決定。
當然,家長們這時也要注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與孩子商量後,制定一個時間安排表,引導、督促孩子按照這些安排表的時間來完成。以免孩子養成不良習慣的同時,還能讓孩子覺得,這並非是出於家長的強制要求。
在第三個叛逆期裏,亦是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時候。對於孩子來説,雖然身體發育已經趨於成熟,但他們的心理等方面還是沒有成熟的。這就導致他們會遇上許多的難題以及挫折,這些種種煩惱都會使他們變得煩躁,內心也會經常產生矛盾。
此時,家長們還是對他們習慣性地使用比較強制的管理與教導,很可能會讓他們更加的煩躁,不願意聽從家長的“嘮叨”。所以,家長們在這個時期裏,更應該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以耐心、理解的態度與他們溝通、交流,讓孩子不會排斥家長,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教導。
家長們不妨給孩子購買一些比較正能量、勵志的書籍,讓孩子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榜樣,督促自己向他們學習,約束自己的各種不良行為。
對於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們對於他們的交友、情感變化等等都尤為關心,生怕孩子會出現早戀等現象。其實,家長們越是過分關心,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只要孩子不是做出出格、過分的事情,家長們應儘可能地放寬心態。也可以主動帶孩子接觸不同的人,與一些比較優秀的孩子接觸,拓寬孩子的交友範圍,也能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積極的社交氛圍。
不同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也會有所不同。家長們不能因為孩子有了一些改變就武斷地認為孩子是“叛逆”、“不聽話”,這種粗暴的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也會影響孩子與家長們的關係。
家長們應該根據孩子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改變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一成不變。只有在不斷的觀察、學習、改變中,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的朋友,而非孩子眼中的“專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