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伏,養生重祛濕,謹記三宜,做好四個字,排濕氣,不留病根
三伏天,高温酷暑,最是難熬。
而進入二伏後,天氣最為炎熱,暑濕熱最重。
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祛濕,避免“濕邪”入體,留下病根兒。
下面幾個跡象,滿足得越多,體內濕氣越重
1、舌頭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2、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衝乾淨。
3、腹部小肚子大,特點就是減不下去。
4、頭腦昏沉,身體困重,彷彿被厚衣包裹一般。
5、頭髮出油,臉部出油,容易起痘,皮膚粗糙。
6、肩痛、腰痛,身體各關節疼痛不適。
進入二伏,養生重祛濕,謹記三宜,做好四個字,排濕氣,不留病根
二伏祛濕,謹記三宜
一宜泡腳
二伏,濕氣盛,熱水泡腳,祛除暑濕,大有益處。
泡腳能刺激經絡,還有助於祛除暑濕,讓人精神振奮。
因此,即使二伏天炎熱,睡前也要堅持熱水泡腳,逼出體內濕氣。
泡腳水温度,以38~43度為宜,水量摸過腳踝。
泡腳時間,最好不要低於20分鐘,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
在泡腳水中,加點花椒、生薑、艾葉等,祛寒氣、除濕除燥,效果更佳。
二宜飲茶
二伏天,飲茶祛濕,簡單方便,還有助於補充水分,促進排毒。
用一些健脾利濕的食材,搭配泡水代茶飲,對於排濕氣,十分有益。
薏仁、芡實、馬齒莧、蒲公英、玉米鬚、蘇子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宜艾灸
二伏天,多艾灸,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艾灸,可開鬱、祛濕、補陽氣,經常艾灸,有助於身體排濕氣。
艾灸的時候,可以多艾灸下面幾個穴位,祛濕效果加倍。
關元,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中脘,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
豐隆,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二伏祛濕,做好四個字,排濕氣,不留病根
第一字:忌
——忌大酒
酒助濕邪,大量喝酒,會導致體內濕氣加重,嚴重損害健康。
所以,伏天要注意少飲酒,尤其是冰鎮的啤酒,更要少喝為好。
——忌濕發入睡
如果頭髮濕,就進入睡眠狀態,不但容易導致頭痛,還會招致濕邪入體。
三伏天,原本就濕熱重,一旦濕邪入體,秋冬十分容易生病,危害健康。
——忌貪冷
二伏天氣,不要貪涼,喝過多的冷飲。
冷飲,會加重脾胃負擔,一旦脾受損,會導致體內濕氣重。
濕邪困脾,體內濕氣重,又會進一步損害脾臟健康,進入惡性循環。
第二字:食
——少食肥甘厚膩之物
肥甘厚膩之物,會加重脾臟負擔,導致脾受損,影響運化水濕。
一旦體內濕氣過重,又會反過來進一步損害脾臟,進入惡性循環。
所以,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多吃健脾胃的食物,葷素搭配,清淡一點。
——多食粥
脾運化水濕,一旦脾虛,則會導致體內濕毒重。
粥,可生髮胃津,健脾胃,有利於脾運化濕,幫助排除體內濕氣。
用茯苓、赤紅豆、芡實等,熬煮成粥,每天吃一點,健脾祛濕,效果佳。
第三字:動
——快步走
運動少,是導致濕氣堆積的原因之一。
堅持適當的運動,排排汗,也能去濕氣。
中醫祛濕的出汗方法,叫做“出一層濛濛細汗”。
微微出汗,對祛濕有益,大汗反而會傷身,快步走,是不錯的選擇。
——敲帶脈
帶脈,屬於足少陽膽經,位於人體側腹部。
經常拍打或按揉帶脈,有助於幫助人體祛濕。
經常敲打帶脈,可健脾陽,還可振奮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第四字:揉
——揉膕窩
人體的委中穴,在膕窩,是膀胱經所經之處。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濕通道。
經常按揉,有助於疏通膀胱經,有助於祛濕排毒。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揉足心
足心,有湧泉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
按揉湧泉穴,有助於強腎,可提升人體陽氣,陽氣足,則有利於濕氣外泄出體外。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
——揉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
經常按揉,能通過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輕輕按壓承山穴會有酸脹感,説明體內有濕氣。
按揉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微微發熱,濕氣在慢慢散發出去。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