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有些家長説自己的孩子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在夥伴面前不爭不搶。但是回到家卻完全變了個人。肆無忌憚地頂嘴,不高興了就亂髮脾氣,目中無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對長輩呼來喝去。
面對這種“窩裏橫,外面慫”的孩子,家長們紛紛頭痛不已“在外面,你的厲害勁兒都哪去了,怎麼就知道對家裏人這樣!”
有人説,“窩裏橫”是天生的,其實不然,孩子出現“窩裏橫,外面慫”多與其家庭教育有關,一般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對孩子過於寵溺
法國教育家盧梭説:“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1個孩子,6個老人的模式,全家人的寵愛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尤其是老人,捨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簡直就是有求必應,哪怕孩子要天上的星星,都會想辦法取下來。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非常強,他會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着自己轉,在家説一不二,橫行霸道。
但是當孩子出去的時候,他會發現,周圍的人並不是以自己為中心,別人不會事事順着自己的心意,於是孩子開始感到驚慌不安,不知所措,變得小心翼翼,不敢招惹別人。
二、孩子總是宅在家裏。
很多家長很宅,平時很少出去,所以孩子也都是跟着父母宅在家裏,沒有社交。孩子很少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家裏就是自己看電視,自己玩手機,自己玩積木,他習慣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慢慢地,孩子就會喪失與人交流的能力,不懂得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
當他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他會感到緊張、惶恐,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三、受家長的影響
家長本身就是“窩裏橫,外面慫”的人,尤其很多爸爸存在這樣的問題,在外面對同事、領導言聽計從,但是回家喜歡對老婆孩子發脾氣,大呼小叫,惡語相加。
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會認為這種行為模式是正確的,會跟着學,也會變得窩裏橫,對家人苛刻,喜歡將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由此我們發現,其實“窩裏橫外面慫”的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性格行為,多與家庭的教育有關,所以面對“窩裏橫外面慫”的孩子,家長們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要以身作則。
紀伯倫曾言: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説過:“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瞭解世界的引路人,父母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這個世界在孩子心目中印象的縮影。
所以不要將工作上的情緒帶到家裏來,不要將脾氣都宣泄給最親近的家人。要讓孩子知道,應該將愛留給在乎的家人,而不是把傷害留給家人。
不想讓孩子變成“窩裏橫”,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先做起。
二、拒絕溺愛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的作者沙拉伊馬斯曾説“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有因溺愛而闖禍的父母。溺愛孩子,總有一天要為孩子包紮傷口。我們主張“越愛子,越要後退一步”,後退一步,才能分得清看得明,才能分辨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後退一步才能更清醒、更客觀地看待孩子,才能有勇氣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我們理想中的完美孩子”
不要過分關注孩子,愛要適度,要守住底線和原則,不輕易妥協。
當孩子蠻橫無理時,家長要及時明確地制止他。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以他為中心的,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家人,關心家人。
三、家長要鼓勵孩子社交
孩子的勇氣和膽量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孩子和這個世界相處磨合的過程中獲得的。
所以家長們應該多帶孩子出去玩,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還可以帶孩子經常出去旅遊,讓孩子多開闊眼界、多看看世界。
孩子多和小朋友相處,在相處的過程中,自而然就鍛鍊了孩子的為人處世能力。
即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只要沒有危險,家長也不要去幹涉,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鍛鍊孩子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避免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鼓勵孩子學會獨自去跟不認識的人交流。譬如吃完飯,可以鼓勵孩子去找服務員要打包盒。如果你們出去玩,可以鼓勵孩子找人問路,慢慢鍛鍊孩子的膽量和能力。
對於孩子的變化和改變,家長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孩子培養在社交上的自信心。
四、不給孩子貼標籤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
而貼標籤是家長很擅長的事情。孩子只要一出現“窩裏橫”的情況,家長就會不斷地重複唸叨,導致孩子默認為自己就是“窩裏橫”的性格,不自覺地按照這個方向發展。
所以不要對孩子的某種行為貼上“霸道”、“膽小”、“懦弱”、“窩裏橫”等標籤。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沒教好的孩子。面對“窩裏橫”的孩子,家長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應該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時間、空間,孩子就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