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六月的天氣就像小孩子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雨一直下,動不動還熱氣、濕氣一起襲來。
中醫認為,熱邪和濕邪往往互相勾結。因此,在炎炎夏日,除了消暑,祛濕也不能落下!
説到祛濕,很多人會想到薏米、赤小豆、冬瓜、藿香、五指毛桃等等。
然而,在中醫眼中,茯苓才是他們祛濕時的心頭好!
中醫最愛用的祛濕藥,竟是茯苓
為什麼茯苓能在一眾祛濕藥中,獨得中醫的偏愛呢?
這是因為,其它祛濕藥,比如薏米、赤小豆、冬瓜等,多偏性寒涼,脾胃虛弱者不可多食。
而茯苓藥性平和、味甘而淡,甘能補,淡能滲,能補能滲,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也就是説,茯苓利水而不傷正氣(即不良反應不大),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再加上,茯苓足夠百搭,醫生用它也沒有配伍禁忌。無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
同時,病人吃它也不傷正氣,沒有後顧之憂。
因此,茯苓便成為自古醫家最常用的中藥之一。“十藥九茯苓”之説,也不無道理。
《神農本草經》也將茯苓列為上品,謂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神農本草經》將中藥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品是指該藥無毒副作用,可以長期服用,用於保健與養生。
總之,中醫認為,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之效。
它可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則表明,茯苓具有抑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作用。
根據產地的不同,茯苓又稱為雲苓、安苓、閩苓、川苓等。其中,以雲南的野生產品“雲苓”質量最優,為道地茯苓。
如果你臉色蠟黃、身體浮腫、舌苔白、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多半就是濕氣纏身了,此時可以吃點茯苓。
下面,小編準備了3個簡單又美味的茯苓養生膳食,大家不妨試試!
三個茯苓膳食方,美味又養生
1四君鯽魚湯
原料:鯽魚1條,黨蔘、茯苓、白朮各10克,甘草3克,黃酒、姜葱少許。
做法:黨蔘、茯苓、白朮、甘草加水1000毫升,煮半小時取汁備用;鯽魚加黃酒、葱姜油煸,加入藥汁再煮半小時。
養生功效:本方源自《和劑局方》,其中“參苓術草”四君子湯不僅是經典名方,也是現代中醫師最常用的健脾補氣湯藥。
2茯苓銀耳鵪鶉蛋
原料:茯苓15克,銀耳50克,鵪鶉蛋15~20個,味精、料酒、精鹽、芝麻油適量。
做法:將茯苓磨成細粉後加水50~60毫升,在沙鍋內熬煮20分鐘,做成茯苓汁;另外一鍋放入清水、味精、料酒、精鹽和煮好的茯苓汁,再放入已發透的銀耳及蒸熟去殼的鵪鶉蛋,滾開後勾芡,並淋上少許芝麻油即可。
養生功效:本方可健脾滲濕,尤其適合中老年體虛者食用。
3參苓粥
原料:人蔘5克,茯苓20克,生薑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人蔘、生薑切成薄片,茯苓搗碎,浸泡1小時,水煎,去渣取汁,同粳米煮粥。
養生功效:此粥有健脾益氣、養胃補虛之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面色萎黃或白者,常服可達到脾健胃和、顏面潤澤的效果。
最後提醒大家:茯苓雖好,但也不是人人皆可食用。
它有有利水之功,因此尿頻、遺尿者,或者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