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等20年後,有些孩子提前就被淘汰了
知乎上有個提問很火,《20年後,那些孩子可能會被淘汰?》
這個提問成功地抓住了一個焦點,那就是所有父母的焦慮。為什麼焦慮?因為所有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
大家都喊着“起跑線”很重要,但是真正的起跑線在哪裏?人云亦云的説法很多,每個父母心裏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期望的背後,是亦步亦趨蜂擁而上的父母,幾乎所有當爸當媽的內心都設想過,20年後孩子是什麼樣子。
有人説10年後,我們現在的工作種類,會有47%會消失,40%的人因為不適應,轉身慢,將會被淘汰。
也有人説20年後,我們無法預測65%的新型職業,40歲以上的人將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去打一場無準備之戰,那麼孩子的競爭力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兒童時期的準備呢?
那些孩子容易提前被淘汰,沒有競爭力呢?知乎上有各種分析:
不自律的孩子,缺乏自我剋制,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迷失自我。沒有教養的孩子,人格修養不達標,很難“獨行快,眾行遠”,無法紮根生存。不獨立的孩子,獨立是自我生存的前提,獨立本身就是一種競爭力。
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答案。如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自我認知的能力等等。
如何為孩子準備競爭力,從個人的職業角度,談談一位語言障礙矯正師的看法。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看起來和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一旦張口,就會很“特別”。他們很早就退出競爭行列,成為註定的“追趕者”,成為“失敗者”,因為他們天生就不具備競爭力。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我經常接觸這樣的人,他們就是語言障礙者。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不像其他人那樣吐字清楚、或者説話流暢。有的被説是“大舌頭”“結巴”,有的可能因為聽力或口腔結構等其他因素,而影響了語言的發育。説話不清楚的經歷,可能從小就伴隨着他們,而且不斷持續地對他們產生影響。小時候家裏覺得沒什麼,長大點就好了;等長大了沒見好,可能就開始覺得是不夠聰明、不夠努力,就像數學學得不好一樣,在説話方面的“成績”不好。自卑、自責長期伴隨,有的人不再敞開心扉交流,而把自己封閉到狹小的空間,因為知道一張口換來的、要麼是嘲笑的表情、要麼是不解的眼神、要麼是一遍一遍地詢問“你説什麼?再説一遍”、要麼就是不耐煩或者佯裝聽懂的拂袖而去。
在這個追求“優秀與卓越”的社會,無法避免有些人用有色眼鏡去看“語言障礙者”,語言障礙帶來的問題很多,很多孩子語言能力落後,從小學習成績落後,社交溝通不暢,生活中處處受到限制。
未來求學路上困難重重,甚至有些重度語言障礙孩子,如聾兒、失語症、自閉症等孩子,連求學的機會都沒有,無法獲得與正常人的競爭能力。
結語
沒有天生就註定的贏家,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帶有優勝略汰的意義,競爭和動力是共生的,在成年人的眼裏,競爭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生活的本質,和那些語言健康沒有問題的孩子相比,這些語言障礙孩子處於競爭的不公平地位,那麼如何縮小這些差距,成為擺在所有父母面前的第一道難題。